□ 本报记者 卢晓琳
“这16.78万平方米的职教园区近期就能达到交付标准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霍尔果斯市锦湖路以东的建设现场,项目负责人刘博林指着初具规模的教学楼群,语气里满是期待。自去年5月开工以来,在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的调度下,这座总投资6.25亿元的职教园区,即将成为当地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
“要破解当地学生求学远、技能提升难的困境,就得把优质教育资源‘搬’到边疆。”江苏援伊·苏州工作组组长孙晓江介绍,职教园区作为苏州工作组参与援建的最大固投项目,建成后可开展30个工种以上的技能培训,容纳不少于7000人学习,还将引入苏州技师学院的资源。在他眼中,职教园区不只是建筑,更是苏州“产教融合”理念与霍尔果斯区位优势嫁接的“试验田”,未来可为口岸经济注入“技能动力”。
这样的发展和突破,源于江苏教育援疆的持续发力。2023年以来,江苏累计选派665名教师到伊犁支教,投入17.25亿元实施63个教育项目,新建17所学校,为伊犁学子架起从幼儿园到职业院校的“全学段成长阶梯”。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伊犁4.57万名教师得到培训,1700余名教师有了“江苏师傅”,267人成长为地州级以上名师。职业院校学生更在技能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21项、自治区奖项397项。伊犁教育的“成绩单”也越来越亮眼,2025年中、高考取得近十年最好成绩。
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前方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赵庆红介绍,南京师范大学还与伊犁州共建了“江苏伊犁基础科学教育发展中心”,成为当地进行中高考命题研究、开展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孵化器;“伊犁州教育系统智慧教育云平台”引入江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引导州县共享使用。
提升“硬件”的同时,江苏教育援疆更注重软实力培育。前不久,伊宁市教育局秋季教科研工作会议上,9名南京援疆教师接过“市级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牌匾,涵盖语文、数学、心理健康等多学科的工作室将精准对接当地教师成长需求。“从教学规范到试题编写,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南京援疆教师杨枫说。
9月12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60岁的镇江援疆教师谢宏庆正伏案备课,今年她负责高三年级一个班的英语课,“这里的孩子们开朗又有礼貌,课堂上特别积极,眼神里的求知欲让我舍不得走。”
去年镇江援疆工作组推出“银发计划”,引进21名退休名师到可克达拉市镇江高级中学和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任教,谢宏庆便是其中一员。她和其他的“银发”援疆教师一样,退休后把多年的教学经验融入边疆课堂,还手把手带教本地教师,“要把‘火种’留下来,让好的教学方法在这儿扎根。”
“教育援疆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牵挂。”谢宏庆的话道出了江苏教育援疆的坚守与付出:让优质教育在边疆落地生根,让每一颗渴望知识的心灵,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