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丝路织友谊 科技引擎助发展
2025-09-15 09:13: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吴韵晗本报通讯员笪俊杰

近日,一场聚焦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的专业论坛在江苏科技大学拉开帷幕。两国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了中古蚕桑合作历程、汇报当前合作进展,并围绕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国在蚕桑科技领域的深度协作展开深入研讨。这场论坛不仅是对中古十年蚕桑合作成果的复盘,更标志着以镇江为枢纽的两国科技交流,迈入更深层次的新阶段。

友谊之种:从国家共识到“丝路新约”

中古蚕桑合作的起点,源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共同期许。2011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古巴时,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提出希望加强中古农业合作。同年,我国农业部派出代表团奔赴古巴深度交流,并开始了对古巴蚕桑产业的了解。卡斯特罗介绍,桑树根深叶茂、容易生长、可抗击每小时200公里的飓风,改善古巴生态环境;桑叶可作为植物高蛋白来源在古巴发展畜牧业;桑树本身更是良好的药用植物,其提取物可以作为药材也可以作为化妆品的原料,蚕丝可以为研发生物制药和化妆品提供原料。

两次交流埋下了合作的种子。2014年7月,两国签署关于建立古中农业示范园区的框架协议,蚕桑科技合作为协议主要内容之一,为中古蚕桑科技合作确立阶段目标和努力方向。随后,古巴-中国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在哈瓦那成立,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李龙博士担任合作中心中方主任;2015年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合作中心在镇江正式落地,两国合作从此又有了“中国大本营”。

硕果满枝:十年攻坚织就“全产业链图谱”

“十年前,古巴蚕桑还停留在‘引种试养’阶段;如今,已建成从栽桑到蚕丝医用的完整体系。”论坛上,古巴科学院院士、CIPB主任玛丽亚·卡门的发言,道出了合作的质变。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中古双方的并肩攻坚。在中方技术支持下,古巴筛选出2对适应性蚕品种、5个饲料桑品种,制定7项蚕桑生产技术规程,建成蚕种催青室、大蚕饲养室等设施,生产的茧丝质量达4-5A级,打破了古巴无优质茧丝的历史,筑牢产业根基。针对古巴蛋白饲料短缺问题,中方团队推动饲料桑规模化种植,目前古巴桑园面积超3000公顷(约4.5万亩),90%桑叶用于饲喂牛、羊、兔等畜禽,在433个养殖场建立示范点,成功替代进口大豆饲料,实现“桑-畜”循环农业突破,助力饲料革命破局。双方共建家蚕转基因平台、古中蚕丝实验室,研发出丝胶美容化妆品,推进蚕丝蛋白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应用——从纺织原料到“医美新材”,实现高附加值延伸,古巴蚕桑产业的边界在镇江技术的赋能下不断拓宽。

2017年,该项目获古巴科学院国家一等奖;2022年,中方项目负责人、江苏科技大学李龙博士当选古巴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两国“友谊的使者”。

镇江担当:江科大成为合作“强引擎”

在中古蚕桑合作的版图中,镇江绝非“东道主”这么简单——以江苏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为核心,这座城市已成为两国技术输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中枢站”。

作为中方合作单位,江苏科技大学的贡献贯穿合作全程。李龙团队从2011年起担任古巴蚕业合作顾问,作为技术输出“主阵地”,先后13次赴古巴调研,将中国“小蚕共育”“抗病消毒”等技术本土化改造,纠正古巴用熟石灰消毒的传统做法,攻克蚕血液型脓病(BmNPV)难题;学校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创新合作”等6项重大课题,成为项目攻坚“主力军”,争取经费超1174万元,为古巴建设“中国-古巴蚕桑科技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提供全程支撑;依托镇江基地,学校累计为古巴培训蚕桑技术人员200余人次,促成50余家中国产学研机构与古巴合作,让“镇江技术”通过学员的双手,扎根古巴16个省份,成为人才交流“桥头堡”……

“未来,我们将从支持科研平台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开辟绿色通道三方面,为中古蚕桑合作提供保障。”9月9日论坛现场,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的发言,揭示了双方接下来的进一步合作路径。双方项目负责人也分别汇报了合作进展。

“万顷碧波千帆竞,千里友谊一线牵。”李龙博士曾用这句诗概括中古蚕桑合作的图景。从哈瓦那的桑园到镇江的实验室,从优质茧丝到医用新材料,这条以“桑”为媒、以“科技”为绳的丝路,不仅织就了两国的产业共赢,更让镇江成为“一带一路”拉美合作的重要节点。未来,这片桑荫下的友谊与创新,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