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梦 王咏
在黄海之滨,盐城这座被誉为“东方湿地之都”的城市,正悄然掀起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变革。从社区家庭到校园课堂,从城市街角到产业前沿,低碳理念如春风化雨,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点滴,绘就一幅全社会共建共享绿色生活的生动图景。
社区里的低碳实践
9月12日清晨,亭湖区大洋街道海悦社区的居民邰伯平将家里的果蔬皮屑细心收集,送到社区大院角落的“共享花圃”。这里设有专门的堆肥区,志愿者正指导居民将厨余垃圾与枯叶混合铺放,加入菌种。“过去这些只能扔掉,现在可是宝贝!”邰伯平笑着说,“堆肥成功后能浇花种菜,垃圾少了,院子也更美了。”
这场“变废为宝”的实践是海悦社区“世界环境日”活动的延续。活动中,环保志愿者现场演示“厨余堆肥”“厨余酿酵素”的“魔法变身”,普及垃圾分类对减少碳排放的意义。海悦社区党总支书记董志梅表示,社区不仅通过“沉浸式”环保课引导居民将绿色理念融入生活,还依托支付宝“蚂蚁森林”平台发起“减碳一起来”倡议,鼓励居民通过“光盘打卡”“绿色出行”等任务获取“绿色能量”,让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新时尚。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盐城经开区新城街道阳光社区。这里通过每月评选垃圾分类示范家庭、推行积分奖励机制,激发居民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的转变。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分发手册、知识竞赛、趣味游戏等多措并举,正让垃圾分类成为居民的自觉行动。
垃圾分类的理念正逐步融入生活。在东台红兰景苑小区,垃圾分类环保驿站展现科技与管理的结合。四个投放口分类明确,投放时间固定,指导员精准引导,彻底解决垃圾桶露天摆放、垃圾混投等问题。物业经理吴建根说:“驿站不仅改善环境,更促进居民习惯的养成。”
校园里的绿色启蒙
“原来游泳池不是湿地!”
日前,在盐城市日月路小学四(2)班的“家长进课堂”活动中,来自黄海湿地博物馆的张老师,化身王艺涵妈妈,担任“自然导师”,带领孩子们穿越课本。她通过图片对比、口诀判断,让孩子们理解湿地的定义与价值。
这堂妙趣横生的观鸟课上,孩子们通过观察丹顶鹤、东方白鹳等鸟类图片,总结鸟类特征,通过喙与足推测习性,在“侦探挑战”中破解鸟类的“生存密码”。“我知道!它住在水里,爱吃小鱼。”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热烈。
张老师还通过数据与故事揭示鸟类的价值:猫头鹰一夜捕鼠5至6只,啄木鸟日食虫1500条,鸟类启发人类发明飞机翼尖小翼……“为什么要保护鸟类?”答案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更大的课堂在黄海湿地博物馆。今年1月,盐城市鹿鸣路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开启博物馆研学之旅。在“海路天成”“天际旅程”等展厅,他们近距离观察抹香鲸、麋鹿标本,邂逅勺嘴鹬、黑嘴鸥等“湿地精灵”,聆听声声鸟鸣,探索候鸟迁徙奥秘。
科普讲座上,博物馆老师祁苜涵从螃蟹结构讲到生物进化,通过组装积木解锁自然奥秘。初二学生董臻阳在研学收获中写道:“仿佛穿越到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激发了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学叶梓则注意到“3060”双碳目标与盐城的风能发电:“践行环保不仅为了动物,更是保护人类自己。”
从教室到自然,从知识到行动,孩子们正成为绿色理念的传承者与守护者。
出行里的产业转型
5月15日,亭湖区五星街道万户新村社区党建主题公园内,社区党委联合盐城公交四分公司党支部开展“绿色生活 低碳出行”宣传活动。网格员与志愿者向居民发放资料,讲解绿色出行的重要性,倡导步行、骑行或公交出行。公交公司志愿者认真听取居民对服务质量的建议,承诺提升安全与便捷性。
在盐城,慢行系统、共享单车已成为城市风景线。聚龙湖公园、欧风花街等地,随处可见市民骑行漫步,享受零碳出行乐趣。
与共享单车相对应的,是盐城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智能化车间,焊花四溅,崭新的新能源汽车从生产线驶下,发往全球。悦达起亚作为龙头企业,积极应对电动化转型,其EV5车型凭借动感设计与优越性能,累计销售近万辆,产品远销墨西哥、智利等国家和地区。
墙内花香,引来蜜蜂无数。一汽集团、国润商用车、悦达专用车等企业也纷纷落户盐城,推出创新产品。“油电反转”之下,盐城正加快构建整车带动、电池支撑、零部件转型的产业新格局,为绿色出行提供坚实支撑。
从社区花圃到校园课堂,从垃圾分类到产业转型,盐城正以多元共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普通市民的日常选择,汇聚成城市文明的厚重底色;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编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在这里,低碳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美丽盐城,正是由每一个践行绿色理念的普通人共同筑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