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9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有关情况。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表示,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面对重大时代课题,科普工作应承担更重要的职责使命。
据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汇聚多方科普资源,组织开展系列活动,为公众提供覆盖广泛、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
“按照国际测评方法,2024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37%,提前实现了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的发展目标。”冯身洪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修订实施,对依法保障和推动科普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完善科普工作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积极建设重大科普活动平台,培育多样化的科普队伍和工作体系,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科技部九司司长刘育新表示。
教育系统持续发力,推动科普工作走深走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旺介绍:“推动高校科研设施平台和科普场馆向社会开放,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例,每年平均向社会公众开放20天以上。”
中国科学院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每年开展“公众科学日”活动。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负责人周德进说:“今年的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有135个院属单位开展400余场科普活动,约50万人到现场参观互动,超3500万人次观看直播。”
科普月的前身是连续开展了22年的全国科普日。由“日”到“月”,不仅是活动时间的延长,更是活动内涵的重塑。
今年首个全国科普月将组织“系列主场活动”“纲要办成员单位特色活动”等六大板块,打造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科普盛宴。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部长倪志宇表示:“各类科技场馆、科技社团等将围绕前沿科技、重大成果打造专题展览、科普报告,让公众身临其境感知‘未来已来’。”同时,注重科普惠民,科普游园、打卡探馆等活动广泛开展,科普地图、科普研学路线陆续发布,全国百家科技场馆“科学之夜”持续举行。
中国科学院将动员组织院属单位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我们安排了20个科研院所组织院士专家走进西部地区,将有不少于100位院士走进西部地区的党政机关、学校和企业等。”周德进表示,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将在9月受邀开展超780场科普报告,覆盖15个省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技术也对科普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带来影响。
线上线下相结合,用好科普载体平台和科普场馆资源。“经过10余年的建设,‘科普中国’平台已经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科学传播品牌和最大的科普资源库之一。”倪志宇表示,将探索建设高质量、多领域、广覆盖的专业领域科普资源库,为科普创作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科普体验。
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健全全社会参与科普、支持科普的激励评价机制,把弘扬科学家精神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刘育新说:“我们将充分用好全国科普月、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活动载体,推动科学家精神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