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省科技厅主办、省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的“2025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将于9月11日在南京开幕。本次大会以“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创新融合发展打头阵”为主题,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集聚配置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加速成果落地和产业化。会前,记者深入探访多家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挖掘我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线案例和创新做法。
□ 本报记者 张宣 蔡姝雯 杨易臻
今年,我省“AI+生物医药”领域再添创新引擎——江苏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研究院。通过整合顶尖人才、搭建高端平台、创新合作机制,该研究院加速破解生物医药产业“卡脖子”难题,推动多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记者近日在该研究院人工智能结构生物学中心看到,科研人员正借助江苏首台对外开放服务的300kV冷冻电镜,开展蛋白质三维结构解析实验,来自省内高校、三甲医院及创新药企等20余家单位的研发人员在此协同攻关。
“我们整合顶尖学者与创新资源,既帮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又协同解决产业共性难题,比如核心源头创新薄弱、关键技术设备依赖进口等问题。”研究院院长张辰宇介绍,研究院汇聚省内600余名顶尖学者和60余家团体会员,聚焦“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果转化堵点,建设包括冷冻电镜平台、人工智能精准医学中心在内的国际一流硬件设施,以“高校+专家+企业”三位一体机制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让科研突破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作为破解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研究院的发展离不开“专家引领+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在生物医药产业升级过程中,要补齐产学研融合深度不足、成果转化路径不畅的短板,关键在于搭建高水平平台、集聚顶尖人才。”张辰宇表示,研究院不仅整合运行了冷冻电镜等“科研重器”,还在关键技术领域持续突破——专家团队首次在人类血清中发现完整结构的miRNA,相关成果荣获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科技创新最终要为产业服务。研究院与华为合作打造“金陵·女娲”核酸基础大模型,为药物研发提供通用技术支持。同时,研究院探索多样化协同模式,已与东南大学、苏州大学及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累计孵化引进企业20余家,其中4家获评高新技术企业,3家获得社会融资超1亿元,初步形成“基础研究突破、技术创新落地、产业价值转化”的闭环。
8月15日,由无锡长电科技研发的国产首台28纳米关键尺寸电子束量测量产设备成功出机,该成果填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关键环节的空白,提高了国产芯片高端装备的自主可控水平。无锡作为我省新兴产业集成电路的核心承载地,已经形成设计、制造、封测“核心三业”协同发展的格局。目前,无锡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500亿元,产值稳居全国第二。
“长电科技的发展体现了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实践。”江苏省科技战略研究专家表示,一方面,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关键设备研发,提升了在全球集成电路封测领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带动无锡集成电路产业的整体进步,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而产业集群的完善,又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资源支持,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这种相互促进的融合模式,为江苏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举办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就是搭建平台,推动产学研用融合贯通,加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诞生产业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200余项,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深海深空深地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