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丹阳,先配镜,再逛街。”9月5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采风团来到丹阳。工作日中午,眼镜城停车场依然满位,验光、选镜、打包,流程顺畅。苏州龙女士一家五口,不到一小时拿到5副眼镜,“价格比商场便宜,还能顺便逛逛。”
火车站与眼镜城只隔一条马路,上海、南京、合肥方向的高铁每天下来几百名“配镜客”。上海的于先生刚下动车,手机导航都没开,拖着行李箱直接过街,“朋友听说我来丹阳,让我顺手带9副。”他说,除了一副带度数的墨镜要定制,其余当场取货,“比网上买还快。”
“快”只是表面,背后是数量惊人的产能:镜架年产1亿多副,占全国三分之一;镜片年产4亿多副,占全国七成、全球四成五。业内人士算过,世界市场每卖出两副镜片,就有一副产地写着“丹阳”。
把镜头拉远,产业并非一日长成。上世纪60年代末,丹阳几个乡镇作坊开始手工做镜架;1986年,华阳、云阳两个村在火车站旁搭起简易棚,形成全国最早的眼镜批发市场;1999年,经过四期扩建,两个市场连成一片,占地3万平方米,稳坐全国最大眼镜集散地。2014年,老市场升级成丹阳国际眼镜城,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商户一口气增加到600多家,零售、批发、外贸、电商同台竞争。
到今天,全市从事眼镜生产、贸易及配套的企业一共1600多家,其中生产企业600余家,相关贸易公司和个体商户1000多家,行业从业人员近5万人。一条完整的“设计—原料—生产—检测—物流”链条被压缩在一座县城里,平均配镜时间缩短到45分钟,成本比一线城市低三到五成。
价格洼地自然带来人流。江苏丹阳眼镜市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群云介绍,每逢周末或节假日,长三角自驾车和高铁客流能把日接待量推到1万人次以上;春节、清明、五一、暑期四个节点是“配镜游”高峰,单日最高2.5万至3万人次,“今年暑期我们把苏超足球赛场搬进夜市,做直播、送太阳镜,线上线下一起发力,游客量比去年暑期多了20%。”
“配镜”之外,如何把人留下来?2016年,中国眼镜博物馆开馆,300多件“文物级”眼镜从明代西洋镜到民国玳瑁架,再到上世纪70年代国产“熊猫”牌,一路讲述中国眼镜史。馆内增设互动验光、AR试戴、镜片吹制体验,家长带孩子逛一圈,平均停留时间从原来购物的40分钟拉长到2小时。
博物馆只是开始。眼下,丹阳眼镜城二期工程已经启动,规划十大业态:眼镜博览馆、总部经济大厦、高端商务酒店、BLOCK商业街区、眼科专科医院、视光中心、运河1958商业街、运河1958文化园、验配示范点、配套小学。当地政府给出的定位很清晰——“产城人文”融合的国际眼镜新城,目标是让“配镜+文旅”从一次性消费变成两日游、三日游。
对于一座县级市来说,眼镜带来的不仅是客流,还有城市能级的提升。丹阳经开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3年眼镜产业直接产值210亿元,带动物流、餐饮、住宿、会展等关联产业产值约80亿元;全市星级酒店入住率从2019年的52%提升到2023年的71%,周末一房难求已成常态。眼镜把“过境游”变成了“过夜游”,也把“产业链”延伸成“消费链”。
未来,丹阳还想把“配镜游”做到海外。朱群云透露,眼镜城已在规划多语种服务平台,与沪宁沿线旅行社合作推出“高铁+酒店+配镜+眼科检查”套餐,试水入境游市场。“世界眼镜之都”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希望让更多外国游客也来这座小城“换个视角”。
小小一副眼镜,折射的是中国制造最朴实的逻辑: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把一条链做到最完整,再把“产品”升级成“体验”。从马路市场到国家3A级购物旅游景区,丹阳用半个世纪回答了“小商品能不能做大旅游”——答案就写在每天络绎不绝的人流里:只要需求在,产业就不会落幕;只要体验更新,旅程就不会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