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采风团从镇江长江路拐进一条青石巷道,脚下石板立刻凹凸不平,雨迹把颜色洗得发黑——这就是西津渡的起点。唐朝张祜写“金陵津渡小山楼”时,大概也是同样的脚感:石板被江风磨得发亮,抬眼能看见长江上的两三星火。
街不长,主通道1500米,却攒了六朝到民国的层层遗迹。昭关石塔、英国领事馆、观音洞、救生会……最显眼的是一座玻璃罩,罩着2001年挖出的古道剖面,唐代的夯土、宋代的砖、明清的石头,上下叠得整整齐齐,景区干脆立块牌子——“一眼看千年”。讲解员说,小码头街1300多年没挪过地方,路面长高了近两米,剖面就是证据。
再往前走几步,是“救生博物馆”。宋代起,长江到此收窄,浪急,沉船多,本地士绅出面成立“救生会”,专做义渡、捞人、捞船,不收钱。康熙年间的会所至今还在,1999年修缮后做成展馆,展出古代救生船、麻绳、铜锣,也补上了中国水上慈善史缺掉的那几页。
古街并不只“卖”历史。锅盔香醋、太平泥叫叫、膏药香囊……十多项省级非遗散在两侧,门面不大,现场能做能卖。咖啡馆、手作工作室、青年旅舍穿插其中,木门斑驳,里面却是地暖落地窗。年轻游客占比逐年升高,去年统计,20—40岁游客已过半,人均停留2.6小时——比单纯逛景点多了一倍。
“修旧如旧”是改造底线。1998年起,镇江把西津渡划成“历史文化街区”,先后迁走两家工厂、120户民居,却把老青砖、木梁、铁钉编号保存,缺多少补多少,不贴瓷砖,不刷统一漆;同时埋设雨污分流、消防喷淋、5G基站,让老屋也能装空调、接外卖。古街保护中心主任说:“房子要‘像老的’,日子得‘是新的’。”
今年新开的“玉山大码头遗址展示馆”是又一次更新。考古证实,这里是清代长江干流码头,也是西津渡真正“渡口”所在。展馆用遗址本体、出土拴船桩、铁锚和数字沙盘还原“千帆入津”的盛况,把游客动线从主街向西延伸300米,顺带盘活闲置仓库。按计划,老仓库将改成沉浸式剧场,讲述“渡江”故事,预计年底试运营。
西津渡的商业模式并不复杂:把文化做成场景,把场景做成消费。街面租金分级,非遗、博物馆、公益展馆享受折扣,普通商业店铺公开竞价,收入反哺修缮。2023年,街区接待游客580万人次,直接收入4.7亿元,带动周边住宿、餐饮、交通收入约12亿元。对于人口只有300多万的镇江来说,这是一张拿得出手的“小体量、高浓度”文旅名片。
傍晚,采风团离开前,长江潮水刚好涨起,古渡石阶被淹没一半。过去,船家等的就是这一刻;现在,游客举着手机等日落。老街的灯一盏盏亮起,屋脊连成一条金线,把千年前的两三星火,换成了今日人间的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