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首位抗战英烈周作青,“回家”了
2025-09-07 08:4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通讯员 张学法 李盼 本报记者 聂伟

9月3日上午9点,射阳县烈士陵园里,射阳县革命烈士寻亲寻史专班的工作人员把从山西省文水县取回的一抔“红色英雄土”,撒在英烈名录墙前——抗日英烈周作青终于“回家”了!

在这面英烈墙上,周作青的名字被镌刻在最上方、首位。22岁便献出生命的他,是抗日战争期间射阳第一位牺牲的烈士。80多年来,世人只知道他1939年在山西牺牲,可具体牺牲在哪呢?

这个寻亲,有多难呢?中华英烈网与《射阳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仅有寥寥数语——“周作青,1917年出生,江苏省通洋人,生前为山西省太原中心区青年书记,1939年牺牲”。

寻访是从2021年开始的。寻亲专班走遍射阳县四明镇通洋居委会周边12个村落,好不容易找到周作青的远房侄子,但对方既没有留存烈士的照片,也没有任何有效信息,首次寻访便陷入僵局。

“山西可能留存着烈士的痕迹!”专班决定将寻访重心转向烈士的牺牲地。可山西那么大,要找到“周作青”,难度可想而知。专班成员吴有峰提出一个思路:“周作青烈士生前担任太原中心区青年书记,或许可以从共青团系统寻找突破。”

通过多方沟通,中国青年报社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1939年《中国青年》第一卷第4、5期合刊,发表过一篇题为《周作青英勇殉国》的通讯。可新问题随之而来:1939年的《中国青年》杂志存世极少。如何找到这本杂志呢?从2022年春到2023年冬,专班成员跑遍北京、南京、太原、西安等地,直到2023年12月,专班成员在北京一个旧货市场碰运气时,找到了一本1952年翻印版《中国青年》合订本。

翻开泛黄的书页,当“周作青同志英勇殉国”的标题以及“1939年,文水县东门外,活埋”的记载映入眼帘时,专班负责人、射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办公室主任侍昌平的眼眶瞬间红了:“终于找到了!”

随后,在吕梁军分区、文水县相关部门支持下,在当地一位老人的帮助下,寻亲专班找到了烈士的牺牲地,并将周作青的经历一一还原:1917年,周作青出生于射阳县四明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响应党的号召,赴山西担任晋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1939年5月30日,在文水县开展工作时,不幸被日伪军逮捕。6月1日,在文水县东门外一处预先挖好的土坑前,敌人以活埋相威胁,周作青却毫无惧色,恼羞成怒的敌人用刺刀猛刺他的腹部,随后将他推入土坑活埋。

今年8月26日,专班成员与烈士亲属,在文水县的周作青烈士牺牲地,举行了一场简朴庄重的“家祭”,并将牺牲地的一抔土带回射阳,让烈士的英灵真正与故土“团聚”。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