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晓勇 通讯员 陈智生
眼下,“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63万亩河蟹即将陆续上市。在兴化市兴东镇周韩村400亩河蟹“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基地,科研人员培育的“兴化1号”新品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养殖大户前来参观。这一代表兴化最高水准的河蟹品种,不仅体格壮硕、膏黄饱满,上市时间也可提前20天以上。
这得益于泰州市科协与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兴化大闸蟹科技小院水产科技工作者们的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是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将努力为大闸蟹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持续科技支撑。”泰州市科协主席朱嘉浩说。
在兴化的水产养殖塘口,近几年流行起河蟹与小龙虾“搭伙过日子”的新鲜事。“以前总担心塘里收成不好,现在两种水产一起养,塘里热闹又增收。”养殖户杨友志就是受益者之一。听说今年河蟹和龙虾产量、经济效益均创新高,兴化大闸蟹科技小院首席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特色水生动物繁养”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徐钢春研究员倍感振奋。
长期以来,河蟹传统单养模式存在诸多突出短板:养殖收益完全依赖河蟹“单打独斗”,品种单一导致抗风险能力差;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量大却利用率低,大量剩余饲料不仅污染水体,更增加了养殖成本;尤为关键的是,河蟹上市时间高度集中,易因市场供过于求引发价格大幅下跌,直接造成养殖户收益受损。针对这些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问题,在泰州市科协的牵线搭桥下,兴化大闸蟹科技小院应运而生。
兴化大闸蟹科技小院的科技工作者们扎根塘口,依据虾蟹习性成功创新了虾蟹耦合绿色高效养殖模式,建立了“四精一控”虾蟹养殖“一蟹一虾”模式和“早春虾+河蟹+夏季虾”模式,开发了一系列核心新技术,养殖户亩均增收1997.5元,与单一养殖河蟹模式相比亩增效55.6%。
从科技小院成立至今,徐钢春带领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河蟹养殖环节安全过程防控技术及应用示范”,经过艰难的技术攻关,终于构建起一套完善的防控与去除技术体系,联合兴化市农业农村局开展生态清塘晒塘的宣传工作,开创了蟹虾等多元化的河蟹质量安全型绿色养殖模式。
在解决了“养得好”的问题后,如何让兴化大闸蟹“卖得好”,成为科技小院关注的又一重点。科技小院敏锐地捕捉到电商兴起的趋势,与泰州市科协积极对接,邀请专业销售人士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帮助养殖户掌握网络销售技巧。“以前我们都是在塘口把螃蟹卖给批发商,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现在通过电商平台或者在线直播,我们可以直接把螃蟹卖给消费者,不仅价格更有优势,还能宣传兴化大闸蟹。”安丰镇养殖户禹志祥高兴地说。
据悉,到2026年,兴化有望建成1000亩海边蟹籽繁育基地和2万亩苗塘,辐射成蟹养殖面积3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