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涛 张耀文
“烧饼外酥里嫩,羊盘肠的焦香完全渗透进每一层,这味道太独特了!”9月3日,南京夫子庙老门东历史街区人头攒动,丰县非遗反手烧饼摊位前,食客排起长龙,等待品尝被烤至金黄焦脆、夹着秘制羊盘肠的烧饼。徐州文广旅局在此主办的“古韵名城 美美与共”文旅推介会上,丰县反手烧饼再度收获众多粉丝。
烧饼夹羊盘肠,是丰县的地道吃法。今年夏天,这一传统非遗美食借力“苏超”赛事,意外爆火,完成了从地方小吃到区域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成为江苏最具烟火气的美食“顶流”之一。
8月2日徐州队主场对阵扬州队,与赛场仅一街之隔的淮海国际博览中心内,丰县非遗烧饼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许多游客甘愿等候多时,只为那一口刚出炉的焦香。“主办方甚至不得不配备专业安保团队维持秩序。”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春光说,这样的场面,在以往的地方美食推广活动中并不多见。
事实上,早在6月,这股热情就已初露端倪。徐州文旅在苏州的推广活动中,单场就吸引超2000人次品尝丰县非遗烧饼,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10万,甚至有人专程从上海、无锡、常州赶来,就为尝一口地道的反手烧饼夹羊盘肠。7月,常州国际会展中心的“苏超”外场集市,烧饼摊位前排起百米“7字形”人龙,有食客笑称“排队半小时起步,烧饼到手先拍九宫格”。
作为丰县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反手烧饼,背后有着怎样的魅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四新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反手烧饼的制作,是一门需要时间与经验打磨的艺术——以传统老面发酵面团,取小剂子,填入秘制馅料,再经过切花、造型、上芝麻等多道细致工序。”
自19岁入行以来,赵四新40多年始终坚持用老面发酵、用果木炭火烤制。他说,这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刻进丰县人基因里的文化记忆与乡愁。在苏州工作多年的张潇,品尝羊盘肠烧饼后连连感叹,“还是记忆里的味道!不愧是丰县的顶级小吃。”一句话,道出了无数他乡游子的心声。
“反手烧饼的走红,从根本上说,是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重估,以及对文化根脉的主动追寻与情感共鸣。”张春光介绍,今年4月以来,丰县文旅部门以反手烧饼为突破口,系统策划实施了七城联动推广活动,并举办端午非遗系列活动暨丰县反手烧饼大赛,设置最具创意奖、最佳风味奖、最佳人气奖等多种奖项,既是对匠人坚守的肯定,也鼓励其在传承中创新。
丰县烧饼的走红,也是区域文化协同发展的生动缩影。在丰县文体旅局旅游推广负责人倪永学看来,反手烧饼的出圈,关键在于“传统匠心+现代传播”:深耕汉风文化、原产地符号,同时创新传播方式,构建“官方引导+社会共创”,使小吃成为凝聚文化与乡土认同的媒介。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取得了多方面成效——反手烧饼跃升为现象级地域美食IP,在多地出现排队热潮,“以饼带城”的文旅新模式逐渐成型;在各地的展销激发了丰县人的家乡自豪感,多地商会、在外人士积极支持,成为联结乡情、彰显文化自信的载体。正因如此,烧饼销量成倍增长,店铺数量稳步增加,跨区域订单持续涌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热潮,有效推动地方餐饮业态升级。
围绕反手烧饼,丰县文旅部门有着长期规划。张春光透露,将围绕“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激活一城文化”的目标,持续推动反手烧饼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和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拓展跨区域合作与文化输出,让传统美食成为丰县走向全国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