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夜校开启年轻人新“夜”态
2025-09-06 08:58:00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  】【打印

当写字楼的霓虹渐次隐入暮色,海门城区的几处教学点依然灯火通明。吉他的清脆弦音、泥塑坊里的欢声笑语、老师的讲解声,交织成独特的城市夜曲——这里,正是刷屏社交平台、收获年轻人青睐的海门青年夜校。

从“小众尝试”到“全民热捧”,从“单一兴趣”到“多元成长”,海门青年夜校正以破圈、破界、破壁之势,成为点燃城市活力的新引擎。

破 圈

晚上7点,DOMISO培训综合体内的吉他教室座无虚席,“90后”白领李冉指尖拨动琴弦,脸上满是专注。“白天‘搬砖’,晚上‘充电’,这种反差感让我找回了生活的热情。”李冉的感受,道出了众多青年的心声。

曾经,夜校多是“银发群体”的专属,如今却成为年轻人下班后的“新宠”。

海门团区委的调研显示,超过八成学员因“缓解职场压力”“寻求精神寄托”报名夜校。为精准对接需求,夜校摒弃“高大上”的课程设计,聚焦“体验感”与“即时成就感”:声乐课逐字指导气息把控,手工编织课当堂就能完成简易作品,让年轻人快速从“职场模式”切换到“放松模式”。而城市也在这场“双向奔赴”中收获满满——夜校带动周边餐饮、文创消费增长,更让夜晚的城市多了烟火气与文化味。

今年夏季班,夜校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将20门课程延伸至海门高新区、三厂等区镇,让乡镇青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整合了海门大剧院、专业培训机构等资源,搭建起“课程学习+实践体验”平台。这种“青年需要什么,夜校就提供什么;城市发展需要什么,夜校就助力什么”的理念,让夜校真正实现了破圈生长,成为城市与青年之间的“情感纽带”。

破 界

传统与现代碰撞火花

海门高新区沈绣教室里,沈绣第四代传人周武珍正手把手教学员“平齐细密”的绣法,针线穿梭间,百年技艺的魅力缓缓流淌;隔壁的手机摄影教室,老师正指导学员用镜头捕捉城市夜景,闪光灯此起彼伏。在海门青年夜校,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碰撞”,正打破文化边界,让文化传承焕发新活力。

“以前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亲手绣出第一片花瓣后,才真正感受到沈绣的美。”学员王萌是幼儿园老师,如今她常将沈绣元素融入手工课教学,带着孩子们用简单的绣法制作小书签、小挂件,让非遗走进更多家庭。

夜校精准把握青年文化需求,将沈绣、泥塑等非遗课程与手机摄影、潮流设计等现代课程“混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

为了让文化传承更有深度,夜校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学者担任授课老师,不仅传授技艺,更讲述文化背后的故事。在沈绣课上,周武珍结合历史典故,讲解沈绣的发展脉络;在书画课上,老师通过诗词赏析,引导学员体会传统艺术的意境。这种“技艺+文化”的教学模式,让年轻人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破 壁

成长与未来双向赋能

“以前遇到合同纠纷,感到束手无策,现在学了法律知识,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在“职场精英必备法律知识”课上,学员张磊认真地做着笔记。除了“解压雅趣”类课程,海门青年夜校还开设了法律、新媒体运营、职场礼仪等“硬核”技能课程,帮助青年打破成长壁垒,为未来发展积蓄底气。

实体店铺店主陈悦是手机摄影课的“常客”,他说:“夜校的课程实用性很强,老师会手把手教构图、调参数,现在我不仅能拍出高质量的照片,还能为自家店铺的商品宣传拍出更吸睛的素材,说不定未来还能帮周边商户做产品摄影赚外快。”

夜校的技能课程紧密结合职场需求,邀请行业专家、资深从业者授课,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等方式,让学员快速掌握实用技能。

为让学员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夜校搭建了“课程学习+实践体验”的双成长平台。学员可以参与海门大剧院的演出策划、DOMISO培训综合体的活动组织等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此外,夜校还建立了学员交流群,促进学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不少学员通过交流群,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开展创业项目、文化活动。

从“缓解压力”到“提升技能”,从“个人成长”到“社会参与”,海门青年夜校正帮助越来越多的青年打破成长中的各种壁垒,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本报通讯员 林莉 张淑婷

本报记者 黄天玲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