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春元 彭家一
金秋十月,徐州的田野里正上演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丰县,履带式收割机昼夜不停地在田间运转;在铜山,农技人员深入地头指导农户抢收;在全市各个烘干中心,烘干机轰鸣声不绝于耳。面对持续阴雨天气的不利影响,我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农业专家和广大农民齐心协力,共同打响了一场“丰收保卫战”。
抢收:多措并举,应收尽收
“收获期不能晚于10月25日”,10月14日,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发布了《致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其中明确提出秋粮抢收时间截点。公开信中呼吁广大农民按照“先熟先收、有涝先收、易损先收”原则,抓紧抢收。
在丰县各乡镇,农户们正与时间赛跑,趁着阴雨间歇期,抢收玉米。持续阴雨天气导致田间积水、土壤松软。10月以来,当地紧急调度360多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投入抢收作业。一位农机手告诉记者:“我们两个人一台机子,从早上6点多就开始轮班作业,一天大概能收五六十亩地。只要雨不是特别大,人歇机不歇,一晚上能多收20多亩。”
为应对阴雨天气对秋收的影响,确保抢收工作高效推进,铜山区统筹调配全区农机资源,50余个省市区三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6个综合性区域农机应急中心及27个应急作业服务队全部投入高效运转;并组织人力和机械同步进场,开展集中突击收割。
田间地头,农技专家与调度人员紧盯天气变化,精准把握每一个降水间歇窗口期。他们优先保障早熟和低洼易涝田块,确保异常天气下抢收工作不受阻;对于机械无法覆盖的散碎地块,则组织人工抢收,避免粮食霉变、发芽。
今年,睢宁县邱集镇大李村有耕地2800余亩,种植了约2500亩水稻。由于连续阴雨天气,该村立足“抢”字,早早开展准备工作,将13个村民小组分成4个片区,包干到人。
“每个片区都有专门的负责人组织机械抢收。我们提前联系了机手,现在村里有10台收割机待命。只要水稻成熟,我们立刻组织机械收割,确保成熟一块、收割一块。”邱集镇大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良宝说。截至10月15日下午,该村400亩成熟水稻已全部收割完毕。
与天争时,与雨赛跑。截至10月14日18时,全市主要秋粮作物总体收获进度达到50%。其中,玉米收获超九成,大豆已收获七成,水稻即将进入大面积收获期。
记者从徐州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徐州96个区域农事综合服务中心和147支应急作业服务队处于战备状态,确保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用得上,助力秋粮颗粒归仓。
保障:及时烘干,科技减损
10月14日上午,在睢宁县庆安镇杨圩社区的高标准农田里,一辆辆运粮车等候在田埂边,将刚收获的稻谷第一时间运往附近的粮食烘干中心。为了应对“水稻湿度大”问题,庆安镇当地的粮食烘干中心都已满负荷运转。高大的烘干塔隆隆作响,昼夜不息。
“现在收割上来的粮食,湿度都在35%左右,容易发芽霉变,烘干后能降到15%的安全标准。”作为种粮大户,刘雅良的家庭农场内备有烘干设备,该设备除了自家使用外,也供其他农户使用。
机械化收割与专业化烘干的“无缝衔接”,成了确保秋粮归仓品质、保障农民收益的关键一环。
走进丰县师寨镇今年新投入的烘干中心,只见屏幕上实时跳动粮食含水率、烘干温度、仓内粮量等数据。收割后的大豆、玉米被及时送往烘干机,通过温控与循环风技术,24小时可将1000吨的高水分粮食烘至安全标准。师寨镇烘干中心设备操作员介绍:“烘干后的粮食放在两台5000吨的烘后仓,即保温仓,可以长期储存。”
今年,丰县种植玉米、大豆74万亩,目前当地有移动式和固定式粮食烘干机186台,具备日烘干7000吨粮食的能力,同比提升34.6%。预计10月下旬,丰县的玉米和大豆将收割烘干完毕。
针对阴雨天气下粮食易霉变的问题,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充分调动烘干中心及各类烘干企业积极性,引导所有烘干主体全面启动24小时不间断烘干作业。目前,全市共有烘干机3043台,较去年新增94台,批次烘干能力达到8.6万吨,另有粮食仓储和加工企业烘干能力1.3万吨,能够满足秋收期间烘干需求。
10月14日,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公布了全市粮食生产应急烘干中心名单和具体联系方式,指导各地各类生产主体开展就近烘干和错峰烘干。对于没有烘干条件的农户,农业部门专家也给出了建议:“收获后的粮食,可在空闲房间、通户过道、塑料大棚内摊薄晾晒,每天多次翻动。”
底气:农险兜底,适时播种
为应对自然灾害,徐州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政策实施一年来,徐州市财政局履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牵头职责,推动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目前,徐州市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费率由3.5%降低至2.6%,保额不变,进一步减轻农户的保费负担。
精准的气象服务也为秋收秋播提供了关键支撑。近日,徐州市气象服务中心聚焦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迅速启动秋收秋播专项气象服务,依托自动气象站、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实时跟踪气温、降水等关键气象要素变化,依托高分辨率气象预报产品,每周制作并发布两期秋收秋播气象服务专报,为农户调整农事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密切监测天气变化趋势,分析研判天气变化,建议农户积极应对近日的降水,雨后及时排涝降渍,在20日天气好转后,集中人力和农机,及时抢收,适墒播种,争取在月底前完成大部分的秋收秋播进度,为明年的夏粮稳产丰产打好基础。”市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张仁祖表示,为了更好服务秋收秋播工作,市气象局还加强与市农业农村局联动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天气对秋收秋播进度的影响。
在全力抢收的同时,徐州市也已开始部署秋播工作。今年,徐州全市小麦计划播种面积533万余亩。
如何做到适墒适期播种,提高秋播质量?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在《致全市广大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中建议,农民朋友们可选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种。霜降后(10月23日)播种的,每迟播1天每亩增加1斤播种量。同时,一定要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不能“白籽下地”,不能播种过深。
下一步,徐州市农业农村局将指导各地按照“稳面积、保供给”的总体要求优化秋播生产布局,积极落实粮油生产扶持政策,深入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确保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加快25个粮油高产优质片区项目建设,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同时,组织市级包保指导组和基层技术服务组持续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指导秋冬粮食生产管理。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重点农资供需调度和农资市场监管,确保秋播用种及农资等安全可靠。
在这个多雨的秋天,徐州大地见证了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这场“秋收保卫战”留下的,不仅是仓廪实的喜悦,更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定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