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大规模设备更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5-10-16 09:25:00
来源:泰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姚晔 通讯员 鲍倩

塔吊林立的厂房内,崭新的智能化设备高速运转,机械臂精准地完成一道道复杂工序,工人们在电脑屏幕前监控着流水线的实时数据……眼下,一场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以“新”提“质”的产业变革正在我市如火如荼地进行。

9月5日,作为国内尼龙6帘子布产业链完整度领先的企业,在海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阳科技”)的老捻织车间,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新上的自动落丝智能运输设备。

“过去,老捻织车间的每个生产环节高度依赖人工操作,如今,从原料输送到产品入库,整个生产流程全部实现智能化运行。”海阳科技智能化办公室主任蔡宝春和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实施后,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节约用工50%左右,降低能耗30%左右,线筒满丝率高于常规生产。“这笔投资,值了!”蔡宝春感慨地说。

设备更新不是简单的“旧换新”,更是技术迭代和能效跃升。在政策的鼓励下,海阳科技主动淘汰了一批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设备,换上了兼具智能、绿色、安全等优势的先进装备。蔡宝春表示,通过这次设备更新,企业不仅实现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双提升,更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真正实现了提质增效与绿色生产的双赢。

同样感受到设备更新带来“甜头”的还有江苏神王集团钢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王集团”)。

走进神王集团的生产加工车间,工人们赶订单、忙生产,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技术迭代越来越快,不改造不升级,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神王集团董事长助理蒋桂林坦言,“设备更新动辄千万元投入,首要难题就是钱从哪里来。”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让企业坚定改造决心,大胆迈开步伐。今年5月,神王集团成功获得工业领域设备更新专项资金,这笔资金将用于“石油钻井用超长寿命抗疲劳特种钢丝绳技术改造项目”。蒋桂林告诉记者,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年生产石油钻井用超长寿命抗疲劳特种钢丝绳3万吨,产品使用寿命和可靠性将显著提升,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为企业进军高端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借助大规模设备更新的强劲东风,2024年,我市支持企业对工业设备和软件进行“微改造、轻提升”,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1856个,并完成化工企业老旧装置改造20台套,有效激活了存量资产的效能。今年以来,我市持续深化提升应用赋能创新、产业生态营造、业务驱动优化等方面,推动856家企业申报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其中191家企业成功创成,数量位列全省第2。

企业敢于投入、乐于更新的背后,是更多配套政策的共同助力。

“设备更新是工业领域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生产效率、塑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市工信局产业转型升级处处长白学文介绍,今年以来,为深入贯彻国家、省关于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工作部署,市工信局制定了《关于印发泰州市2025年传统产业焕新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全面推动全市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政策引领之下,金融支持同步发力,助力企业享受叠加优惠。据统计,今年以来,在专项再贷款方面,我市第四批21个项目通过审核,累计96个项目列入工信部清单;1至6月份,全市制造业贷款余额1640.8亿元,同比增长11.1%,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速,为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获得有力的金融支持后,如何让好政策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成为推动设备更新落地见效的关键一环。

为此,市工信局积极承办并组织了一系列产业对接活动,围绕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市区联动、园区协同,先后组织开展汽车零部件、食品深加工、不锈钢制品、智能家居等专题对接活动20余场,推动产业链重点企业覆盖对接,促进上下游协同合作。同时,以市区板块为重点,组织开展政策解读、融资对接等精准服务活动8场,吸引超过400家企业积极参与,切实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市工信局始终坚持完善工业企业“一库三单”更新,通过“泰企通”服务平台发布信息、匹配资源。“我们着力打通企业间的信息壁垒,让供需对接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从‘企业找资源’变为‘资源找企业’,帮助企业拓展合作渠道、快速对接资源。”该局中小企业发展中心主任叶成伟说。

与此同时,更具深度的转型服务也在同步推进。市工信局创新推出“伙伴行动”,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为主线,为企业提供系统性改造方案。该局信息化发展处处长蔡小波解释,“伙伴行动”注重与企业结伴同行,不是简单给方案,而是共同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全过程。通过实施“导师计划”,与需求企业“双选结对”,精准破解企业转型痛点,实施“小快轻准”转型项目,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焱表示,下一步将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助力企业开拓线上功能,为企业提供买设备、卖设备的便捷渠道,并借助金融机构进一步探索应用设备买卖交易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助力企业精准高效匹配资源。同时,优化政策资金支持模式,从事后奖补向事前、事中支持延伸,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联合人行和相关金融机构,鼓励企业多重选择、叠加享受,用好金融“组合拳”引来资金“活水”,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切实降低企业改造成本,让设备更新真正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新引擎。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