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家一
盛夏时节,徐州处处洋溢着现代服务业稳健发展的强劲律动:商场超市人头攒动、彭城七里等文旅地标游人如织、企业载体平台服务能级持续提升……各领域服务业齐头并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均超10%。
数字背后,是徐州坚持做优现代服务业,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持续努力。近年来,徐州市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政策扶持、市场活力激发、产业融合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
丰富供给:激活服务业市场活力
服务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激发市场活力。
8月1日,市中心商圈热闹非凡,奶茶品牌“茶颜悦色”苏北首店落户徐州,彭城壹号店和苏宁广场店两店齐开,吸引了不少前来尝鲜的市民游客。
首店经济火热,正是我市优化供给结构、提升服务业能级,以高品质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生动实践。一直以来,我市持续优化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首发、首店经济,加快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不断丰富新场景、培育新业态、释放新活力。
不断发展的文旅产业也为全市服务业增长按下了“加速键”,上半年,全市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增长10.8%。
在消费场景日益多元的当下,单一场景早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综合需求。徐州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打造彭城七里历史文脉,让分散的文旅资源形成叠加吸引力。
8月2日,“苏超”第八轮战火再燃,徐州队主场对战扬州队,全市在各地设置了多个“第二现场”大屏观赛点,人气满满,一个个“第二现场”精准接住赛场“传球”,把竞技热情转化为消费增量。
一个个活力满满的场景,正是徐州实现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跃迁的关键路径,也为构建更具韧性、活力和吸引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集中要素:构筑服务发展新动能
楼宇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产田”,徐州以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为抓手,构建出极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澎湃势能和空间格局。
夜幕降临,位于大龙湖北岸的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灯火辉煌。9幢地标高楼组成的超5.5万平方米天幕大屏上,汉代车马与现代金融符号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古今交融的繁华盛景。
作为现代服务业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高级经济形态,楼宇经济产生的财富效应、节地效应十分可观,成为徐州现代服务业的新风口。该金融服务中心累计签约(入驻)金融类和总部型企业199家,各大银行、国企相继进驻,金融科技、股权投资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不久前,这里还获得江苏省科技企业融资路演服务中心淮海分中心科技金融工作站认定,打破了科技与金融之间的信息壁垒,为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助力区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放眼徐州,建成一幢繁荣一片。一幢楼就是一个“产业生态圈”的案例将成为现实。
云龙区特色楼宇吸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楼宇经济高端业态集聚,这些错位布局、特色发展的楼宇集群,正高效聚合城市发展所需的要素,彰显出城市发展的现代气息与蓬勃活力。
融合创新:塑造业态发展优势
除了餐饮、文化、旅游这些人们熟悉的生活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样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而这些也正是徐州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方向。
1—5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45.1%、26.8%。
徐州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关键在于把握了“融合”与“创新”两大动能。
一方面,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徐州制造业基础扎实,徐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等赋能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另一方面,持续推动服务业内部创新,依托数字技术重构服务流程、商业模式与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培育如楼宇经济、总部经济、首店经济等集约高效的新增长点,为服务业发展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同时,徐州不断增强交通、科技、金融等领域支撑作用,让服务业各领域相互促进,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迈进。
作为城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引擎,立足未来,徐州将持续构建优质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现代服务业正成为徐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