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激活“沉睡”山水
2025-08-05 09:22:00
来源:无锡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朱琰、邵旭根、徐啸雨

下午4点,微风阵阵,位于滨湖区马山街道群丰社区冠嶂山上的茶园里一片欢乐,来自上海的10多位戴着草帽的游客正跟着村民秦忠学习茶叶采摘,在茶叶的清香之中,他们开启了一场与茶香相伴的快乐之旅。

有茶园,还有果园,搭乘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快车”,群丰这个曾因农田萎缩而沉寂的小山村,如今立足独特的山水资源和田园风光,正将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变为乡村“留客”,年均吸引游客15万人次,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等荣誉。

是什么让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小山村焕发如此生机?带着疑问,记者走进群丰社区,探寻这个小山村如何坚持不懈念好“转”字诀,引得人气满满。

一块农田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群丰社区位于滨湖区马山街道中部,东依冠嶂山,西临龙眼泉,南濒西太湖,北靠秦履山,环抱著名的灵山景区以及马山半岛的唯一水库——月湾水库,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社区辖域面积约5.2平方公里,内有肥沃的农田,外有迷人的太湖风光、清幽的山林以及底蕴深厚的禅文化景区,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和自然优势,但由于地处偏远,又多为传统种植农业,因此群丰一直是灵山脚下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

蜕变从社区对农田的“重新定义”开始。群丰社区党总支书记顾琦介绍,当地把500亩生态农业采摘园以及近千亩高标准农田打造成“可观光、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点,农业不再是单一的种植,而是融入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的复合产业。

随着传统农业种植不断向生态农业和体验农业转变,群丰的生态优势也逐步转化为令人瞩目的发展胜势。“以前种杨梅就是盼着收成好,现在客人来采杨梅、赏景,连带着茶园都成了打卡点。”站在自家果园里,果农老宋算起了明白账:在采摘体验的助力下,加上茶园研学,户均增收突破3万元。

如今每到相应的时节,冠嶂山茶园里的炒茶体验区、杨梅园中的亲子采摘区都一位难求,昔日“养在深闺”的农产品,成了游客争相带走的“生态礼物”。

亮眼的数据也印证着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成效:2019年,户均收入中农业占比达20%,旅游收入仅占5%。到2024年底,这一比例彻底反转,旅游收入占比跃升至25%,农业收入占比降至10%,而三产融合带来的综合效益翻了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放大到马山全域,像群丰这样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做法更是全面开花。据了解,马山街道正在实施大湾片区“两化一融合”(农业生态化、农田智能化、农文旅融合)智慧农田建设项目,总面积近3000亩,通过建设田园休闲体验馆、林下风荷营地、田园帐篷营地、产研中心总部、田园亲子营地五大农文旅载体,策划灵山湾田园游学线路,进一步带动周边消费,打造“田园即景区、农事即体验”的文旅融合新场景。

一间民宿

景区游客转变为乡村“留客”

“灵山景区帮忙推介,我们自己提升服务,现在70%的客人都是回头客或朋友介绍来的。”在“小米的家”民宿院子里,老板娘王彦正给客人泡着新茶。五年前,她还在从事会计工作,2020年返乡创业开办民宿,如今,她经营的民宿有10间客房,旺季时需提前一个月预订,年收入超30万元。

群丰社区民宿业的发展,堪称“大景区”带活“小乡村”的典范。作为无锡热门旅游景区,灵山景区年均客流量近400万人次,然而庞大的客流却“看得见摸不着”。“游客从景区大门进、大门出,我们守着景区边却分不到一杯羹。”顾琦回忆道。

转变始于群丰社区与灵山景区签订共建协议,引导村民将散落的农家庭院改造成禅意民宿,灵山景区则通过官方平台为这些民宿导流,形成“游灵山、住群丰”的联动模式。据了解,从原先的10家农家乐起步,如今群丰已有百余家风格鲜明、特色突出的民宿,形成马山地区规模最大的民宿产业集聚区,也成为带动居民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民宿的红火还带动了农产品销售。王彦的民宿里,墙上挂着村民手工编织的挂件,餐桌上摆着自家种的蔬菜、果园里的鲜果,客人临走时还会带上几盒茶叶、几斤杨梅。“以前水果贩子压价,现在通过民宿直销,价格高了,还不愁卖。”村民杭荣金的12亩果园,去年通过民宿渠道销售的果品占总产量的20%,利润提升近三成。

从“上班兼做民宿”到“专业经营民宿”,群丰人转变的背后,是富民产业链不断拉长的现实写照。现在村民们有的在民宿里当管家,有的做厨师,有的专职配送新鲜食材,原本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30多人。“以前觉得守着农村没出息,现在才明白,绿水青山就是最好的资本。”王彦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一杯咖啡

旅游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每逢周末或是节假日,在月湾水库边的“山茶屿”咖啡馆里,靠窗的位置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对着湖面写生,有人翻看着灵山景区的攻略,还有人在规划下午的冠嶂古道徒步路线。“周末平均能卖近200杯咖啡,很多客人是专门来喝咖啡,再去灵山或拈花湾的。”主理人崔晓波笑着说。

这杯醇香咖啡的背后,是群丰从“承接景区溢出客流”到“主动创造消费增量”的蜕变。“我们不只是承接灵山的溢出客流,更要打造自己的引流点。”顾琦介绍,山茶屿咖啡所在的庙下村2023年底启动综合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造既涉及基础设施改善、风貌特色保留等宜居项目,也涉及生态环境提升、产业空间塑造等宜业项目,旨在打造一个集休闲旅游、亲子娱乐、康养度假、田园观光、乡村文化的优品村庄。

据了解,在马山街道贯通冠嶂古道,打造观景平台后,群丰社区还通过引进专业运营团队,在古道旁的月湾水库打造了集咖啡、文创、露营于一体的休闲空间,让乡村旅游从“一日游”变成“多日留”。

如今,这些“网红点”不仅承接灵山的游客,更形成了“先到群丰休闲,再去景区观光”的“倒流”效应。不少人特意先到群丰喝杯咖啡领略太湖风光,再到景区游玩;而参加古道徒步、环湖骑行的游客,又会顺道去灵山旅游、拈花湾赏花。这种双向奔赴,让群丰与周边景区形成了“1+1>2”的合力。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群丰社区接待游客量达8万人次,其中“先到社区后去景区”的游客占比达18%,实现了从“被动承接”到“主动引流”的转变。旅游消费也从单纯的住宿、餐饮,扩展到文创、体验、农产品等多个领域,消费链条不断延伸,旅游流量持续转化为消费增量。

暮色中的群丰,远处灵山景区的灯光与近处农家的灯火交相辉映。从农田到民宿,从咖啡香到徒步热,这个灵山脚下的小山村,正以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书写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答卷。而它的人气密码,或许就藏在每一片高标准农田间,每一间温暖的民宿里,每一缕惬意的咖啡香里。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