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圆芳 顾星欣
刚刚过去的周末,“苏超”第8轮比赛收官。
始于足球,而远不止于足球。开赛3个月来,“苏超”沸腾了热血,播撒了激情,被称作“激发起江苏人的‘血脉觉醒’”,触动了深植于江苏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密码。
“苏超”秀出了怎样的文化范儿?从赛事IP崛起为地域文化IP,“苏超”看似拼抢的是一只足球,实则“传射”的是江苏文化底蕴。从历时与共时的双重维度解码“苏超”,它本质上是地域文化基因在时代浪潮中找到了最“燃”共鸣点的结果。“苏超现象”证明,文化传承与创新,完全可以借力充满活力的现代载体,实现“超”燃共振,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传向更远的地方。
地域文化“打底”
一只足球“击鼓传花”
苏东坡在江苏哪些城市留下足迹?宿迁VS徐州为啥被称为“楚汉相争”?连云港VS淮安为何是“真假美猴王之战”……场上球员激战正酣,场外则上演着一幕幕别开生面的“风雅德比”——历史底蕴在绿茵场边悄然绽放。
“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苏超”出圈以来,“玩梗”彰显文化,“斗诗”含英咀华,“读城”爬梳家底。每一场“苏超”,都如同一次“行走”的历史课堂,一场独一无二的文化“秀场”。《人民日报》说“有一种文案叫‘苏超文学’”,新华社盛赞“苏超”始于足球、成于文化。
“自《禹贡》划九州以来,江苏所属地区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脉息。脱颖而出的‘苏超’,实为江苏文化之某种体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骆冬青说。从地理上看,江苏是全国唯一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从文化上看,苏北激荡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慷慨激昂,苏南弥漫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缠绵;四大名著中,《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作者都是江苏人,足见江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积聚与彰显。
赛场上,古老文化正焕发新生:南京队队徽选用了明城墙与“辟邪”神兽组合;苏州队比赛暖场时,江南“四大才子”摇扇吟诗,风雅登场;淮安与连云港更是不约而同请来了西游“天团”助阵……借由一只足球,“苏超”完成了对江苏文脉的一次次“击鼓传花”。
“风雅德比”是江苏式竞合的重要魅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新中国史研究院副院长武黎嵩梳理说,江苏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处,有长江、淮河、泗水、沂水、沭水流经,太湖、洪泽湖、黄河故道及运河诸水聚散,从而孕育出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吴语等不同的方言区域,滋养了南秀北雄的不同文化特质。
场上是对手,场下是知己,五色交辉,相得益彰。“江苏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启现代化的省份之一,百余年前伴随津浦铁路、沪宁铁路、陇海铁路通车,江苏诸多城市迅速成长为工商都市。”武黎嵩总结说,改革开放后,江苏迅速做强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江苏无弱市,是“散装”的前提,也是“德比”的底气。
既“尚和”又“争先”
诠释“水乡何以铸硬骨”
“一声春雷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涌动在江苏人的血脉中,显映在“苏超”的赛场上。
“苏超”的爆火,绝非偶然,它是江苏地域文化基因与现代发展浪潮深度碰撞、激荡回响的结晶。
“‘苏超’就像一碗精心熬制的‘什锦汤’,既有‘尚和’的温润底色,又有‘争先’的滚烫内核,更因时代精神的‘调味’而层次分明,‘苏超’的文化个性丰富多彩。”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研究员何雨说。
一路走来,创新早已深深融入江苏人的血脉。苏州“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园区经验”,熔铸成一张张闪亮发展名片;无锡孕育的“四千四万”精神推动乡镇企业崛起,催生出“华夏第一县”等经济标杆;泗洪县上塘镇率先实施“包产到户”,“春到上塘”赢得全国美誉……何雨表示,作为“横空出世”的新锐IP,“苏超”创新的运作模式、创意的传播手段,本身就是江苏人“敢闯敢试”的生动注脚。
“苏超”积分榜上,南通队豪取七连胜,刷新“苏超”连胜纪录。海安网络作家、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卓牧闲自豪地说,一支“苏F战队”成为南通城市精神和文化性格的绝佳代言,让全国人民看到了状元故里、近代首邑的文韵绵长,看到了南通人骨血里流淌的敢闯敢拼、坚韧务实——
“近半个世纪前,我们的父辈年头出门、年底回家,打拼出‘南通建筑铁军’;观音山、先锋的家庭纺织户忙到深更半夜,让南通的‘四件套’走向全国和世界……”
强队加速领跑,弱队也奋力拼搏。常州队是积分垫底的“十三妹”,但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全队每场球赛认真踢、拼命抢,赢得了对手和球迷的尊重。
善思求变、敢为人先、坚毅内敛。在“苏超”这个全民共享的“足球场”上,我们触摸到江海大地的精神脉搏,遥见“水韵江苏”奔涌向前的方向。
“苏超”开赛以来,阜宁县文联副主席张大勇来到比赛现场,每每被场上场下的盐阜儿女深深打动。
“右后卫庞智超,门将严子航,都是我敬佩的球员!”张大勇动情道,“庞智超威严的神情、坚毅的眼神,葆有海盐的纯粹与风骨;17岁的严子航腾挪扑球,记者问他疼不疼,他回答‘为了盐城拼了’。还有盐城啦啦队,我称之盐城‘第四宝’,他们自发组织现场助威,在9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里呐喊、振臂、跳跃、歌唱。”
“这一幕幕让我们无比激动,历史上的‘铁军精神’锻造出今天的‘盐系’儿女,带着盐分的汗水至柔至刚,它意味着持续拼搏、决不服输。”张大勇感叹。
文化创新文明焕新
“苏超现象”蕴藉时代张力
“草根英雄、平民健身,全员参与、培根育土”——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朱辉用这4个关键词,勾勒出“苏超”映照下的江苏文化创新新图景。
一场“苏超”,远不止于90分钟的绿茵角逐,更是一场席卷全民的文化嘉年华。它早已跃出竞技的边界,化身为展示江苏形象、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凝聚群众力量的闪亮IP,熠熠生辉。
南京大学90后教师李海鹏酷爱踢球,是“魔笛”(克罗地亚球员莫德里奇)的忠实粉丝。来到南京工作后,他邂逅了和在别处踢球不一样的“烟火”——
“我的一些朋友每年都会参加各自单位举办的内部足球赛。”李海鹏说,“不仅企业足球氛围好,南京还活跃着来自不同高校的校友队,不论你来自何方,都可以通过踢球迅速融入这方热土。在这里,‘足球是圆的’这句格言有了新的温度:它让你在奔跑中重燃青春热血,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李海鹏描绘的这幅充满人情味的风景,不只在南京。徐州的云龙湖畔,足球场成了周末胜地,退休老人自发为素不相识的球员呐喊助威;盐城用“湿地足球”概念申报吉尼斯纪录,把地域特色变成竞争优势;苏州工业园区里,外企白领们组建“苏超”观赛群,白天争论KPI(关键绩效指标),夜晚为进球刷屏。
江苏文化的创新气质,让“苏超现象”的时代张力更加凸显。
这种“新”,体现在江苏对群众足球、青少年足球的率先布局上。何雨梳理,南通市构建了“市级联赛+县区杯赛+社区趣味赛”的三级赛事网络,仅崇川区足球联赛就拥有30家注册俱乐部、超1000名注册球员,赛事周期覆盖全年。珂缔缘俱乐部累计向国家队输送160余人次,支云俱乐部的青少年注册球员超2000人。
这种“新”,洋溢在“人人主场,个个传球”的文明风采中。每场“苏超”比赛,“人走场净”成为司空见惯的风景;常州市市长在线回复球迷建议,彰显政府服务效能;徐州球迷为客场作战的淮安队送去羊肉汤;镇江主动分享“球迷经济”运营方案给连云港……
这种“新”,体现在人文经济的生动实践中。著名评论家汪政笑言,江苏人总能将实用的事物进行提升和超越,使其彰显出文化的品格:“本来,体育主要讲输赢,但江苏人聪明地将‘苏超’变成了‘不论输赢论文化’的嘉年华,将体育文化化、审美化了。”
此外,江苏人总能在文化中看到实用,有本“苏商”的生意经。“苏超”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新机遇,创造了许多新场景、塑造了许多新业态,成功地将一项体育赛事,升维打造成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延展性的省级地域IP。
文化如水,创新为源。今夏,守正创新的江苏人,为“苏超”源源不断打造崭新风景。新汇的“增量”奔涌而至,澎湃激荡间奏响激越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