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刘安琪胥欣
实习生赵梓君
生活在南京,幸福感触手可及。这座城市已连续15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如何让这份幸福更绵长、更深厚?
本期“听语圆桌会”聚焦“民生工作”,邀请市民、网友与专家共商良策,为打造百姓心中的“幸福蓝海”建言献策。
公众声音——“事关我的生活,我有话要说”
“民生工程关乎每一个人,我有话要说。”面对如何提升幸福感的话题,市民、网友们纷纷打开话匣子,分享自己的观察与建议。
增加过江公交线路,破解过江难题
市民王先生对跨江通勤的拥堵问题感触颇深。他建议,除了现有的桥梁、隧道建设和车牌限制措施外,可增加过江公交线路,尤其针对客流量大的点对点区域,通过科学调度提升通行效率,缓解隧道压力。
覆盖全人群,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网友“疏影”关注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与精细化。她提出,应有序拓展公共品供给边界,提高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建立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在15分钟便民生活圈内加强图书馆、羽毛球馆、篮球场等文体设施的建设与运营,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
优质资源向乡村倾斜,促进教育均衡
教育公平是网友“小妮子”的关注点。她建议,南京应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让工薪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加大名校资源向乡村倾斜的力度,通过开放参观、游学研学等形式,促进教育包容发展,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名校名师课堂共享,让普通家庭学生也能获得优质指导。此外,一位小学生家长提到“课业减负”需多方协作:“要构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权利义务清晰的‘教育利益联合体’,通过完善机制实现学生减负、家长督学减负、教师教学减负的共赢。”
记者探访——社区里的“幸福密码”
民生改善的成效,藏在居民的日常生活里。8月18日上午,记者走进雨花台区玻纤院住宅区,探访这里的“家门口幸福”。
刚到住宅区东门,粉刷成薄荷绿的玻纤院社区时光食堂便映入眼帘,与门口的大梧桐树相映成趣。推门而入,饭菜香扑鼻而来,木色桌椅整齐排列,明亮又温馨。66岁的田童春大爷是食堂常客:“我一个人住,自己做饭太麻烦,在这里一天两顿饭花不了20元,方便多了。”81岁的何淑琴奶奶1965年随丈夫从北京来到玻纤院,在此生活了60年。她笑着展示餐盘里的饭菜:排骨、鸡柳、花菜、西葫芦,还有一份汤。“儿子儿媳忙,以前都是他们前一天带饭回来,现在食堂每天饭菜新鲜、花样翻新,我最爱这鸡柳!75岁以上老人每天还有2块5的补贴,太实惠了!”
玻纤院社区负责人宦娇娇介绍,社区食堂于去年下半年投入运营。作为有着深厚工业记忆的厂居社区,致力于通过空间“微更新”和服务“暖升级”,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着力构建“全龄友好、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食堂不仅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就餐问题,还承担起“活动中心”的角色——不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每月开展便民服务活动,理发、修电器、磨剪刀、修伞等项目一应俱全,深受居民欢迎。
从食堂向西走几百米,是今年刚挂牌的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玻纤院分中心。这里不仅能满足居民日常就医需求,还设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活动中心,每周都有医联体专家坐诊,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考虑到社区老年人较多,分中心还设立了适老化生活体验中心,展示着辅助起身沙发、定时灶台、毫米波床头监测雷达等适老设备。老人和家属可现场体验,符合条件的家庭安装时还能享受政府补贴。
从一餐热饭到一次就医,从社区食堂到卫生服务中心,这些细节里流淌的,正是居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专家建言——以创新举措推动民生高质量发展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街镇治理效能研究博士工作站”主任任克强表示,推动民生工作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城市温度与群众幸福感的关键。他建议,南京可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性举措破解难题,让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
强化系统思维,构建全周期服务格局
民生工作是系统工程,需打破户籍与部门壁垒,整体推进。
民生工作应该覆盖“全人群”,让公共服务“跟人走”,实现资源配置与人口流动、实际需求精准匹配。也需要贯穿“全生命周期”。借鉴玄武区“人民城市融创实验室”等经验,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推动职能部门深度协同,提升民生服务整体效能,满足全生命周期需求。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民生事业,完善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格局。
坚持需求导向,重塑民生供给体系
民生工作要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精准对接需求。
可以借助“听语+”等平台,结合12345热线、政务大数据、信访信息等渠道,建立常态化需求收集与分析机制,找准不同群体的痛点难点。
在民生规划、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中,鼓励一线干部与群众“就地参与”,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吸纳民智、凝聚共识。利用微信群、政务App等搭建低成本反馈渠道,将群众评价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核心指标,推动服务与需求动态匹配、持续优化。
聚焦服务提质,打造“家门口”幸福场景
群众的幸福感,源于身边触手可及的优质服务。
可以加强嵌入式设施建设。利用南京作为国家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试点的契机,结合城市更新,大力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
也可以激活社区服务载体。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做实做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等载体,探索“物业+生活服务”、互助养老等模式,释放服务潜能。
另外,也应该挖掘小区内供需潜力,探索年轻人有偿照护高龄老人、宝妈有偿照护儿童等模式,搭建共享平台,实现“家门口”就业、互助服务与消费支撑的良性互动。
邀您参与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和2050发展战略研究网络征求意见活动,持续进行中。
参与方式:扫描二维码,提交您的意见建议;或拨打“听语+”征集热线025-84686006(工作日9:00—11:30,14:00—17:30),使用“听语+”征集邮箱njtingyu@163.com,提交您的意见建议。此次意见征集活动的时间为2025年6月23日至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