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李 蓉
淮安自古兴学重教,“抓教育即抓发展,谋教育即谋未来”理念早已融入城市血脉。作为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县中的办学质量始终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弦。2023年,淮安市委、市政府高擎改革大旗,吹响全面振兴县中的嘹亮号角,精准推出完善教干教师激励机制、优化教育教学教研变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夯实高中生源基础等10条改革举措,在全市上下激荡起重塑教育荣光的澎湃浪潮。
从市委常委会深入校园的调研足迹,到课堂上学生自信地主动提问;从“真金白银”的财政投入,到承载尊师重教温情的“江淮尊师卡”,淮安正以振兴县中为战略支点,系统性撬动全域教育生态的优化升级。千年运河奔流不息,滋养着这片崇文重教的土地。今日之淮安,教育奋楫姿态昂扬,市域高中“一年起势、两年成势、百花齐放”的预期目标基本达成,重点关注的十四所高中办学质量连续三年实现较大幅度提升,群众中考择校焦虑明显减轻,“学在淮安”金字招牌扬帆破浪,未来可期。
高位部署凝共识
全市合力推动县中振兴
教育是省委书记信长星在今年初参加省两会淮安市代表团审议时点题淮安的“四篇文章”之一。淮安坚持从政治高度、战略维度和民生角度审视教育发展,市委常委会率先垂范,深入县区高中开展“解剖式”深度调研,为精准施策奠定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县中振兴的意见》,十条精准改革举措条条直指关键。县中振兴成为各县区的“一把手”工程,县委常委会、县政府现场办公会开进校园渐成常态。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积极履行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能,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关键部门主动靠前、协同作战,构建起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在要素保障上,市财政部门连续5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并带动所属8个县(区)每年分别配套不低于500万元,为县中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加强班子政治强、教学改革强等“五强”学校建设,全面完成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增设学校党委委员,破解县中班子年龄结构老化、骨干流失问题。实施“新时代领军校长”和“未来校长”中青年干部培养工程,克服人才培养的“中等资质陷阱”。
目标引领是跨越赶超的引擎。全市42所高中立足教育现代化、聚焦群众需求,突破区域思维定式,找准学校发展坐标。对标教育名城、名校及名校长,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设定“最低目标”与“争先目标”,明确改革攻坚路径,敢于树立标杆,实现自我提升。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连续两年赴全市各高中学校逐一召开县中振兴阶段性复盘分析会,形成问题清单,对进步显著者推广经验,对短板明显者精准帮扶,推动教学质量驶入提升“快车道”。
尊师强师注活水
夯实教育发展根基
教师是县中振兴的第一资源。“这些措施打开了教学思路,让老师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加速了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楚州中学教师刘慧的感受,正是淮安尊师强师举措落地见效的生动缩影。该校副校长白小林介绍,楚州中学通过邀请名师开设研讨课讲座、外派骨干教师赴名校跟岗学习,组织“每日一研”“每周同课异构”“每月学科组大教研”等高频次、高质量的研讨活动,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楚州中学雄厚的师资力量正是区域师资建设的成果体现。
为系统性破解师资难题,淮安积极探索实施县聘、校聘制度,市、县(区)分别设立不少于100人的教师岗位“周转池”,县中增核不少于9%的教师编制,盘活师资存量。为近5000名优秀教师发放“江淮尊师卡”,增强教师终身从教的归属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在人才引培上,加大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力度,实施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双培养工程”,开展“淮上名师”梯队培养,用好“名校优生”引进计划,选派121名教干教师赴南京、南通优质学校跟岗锻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淮安建立退休教师银龄人才库(储备1095人),实施退休名师、名校长返聘制度,让宝贵的教育智慧得以传承延续。
优绩优酬、优教优酬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涟水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率先设立高中教育发展基金;盱眙县拿出447万元设立“奖教基金”;洪泽区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高中强化绩效考核……市、县(区)每年投入的7400万元县中振兴专项资金70%以上用于激励,以鲜明的“优教优酬、优绩优酬”导向实现“信心留师”与“待遇留师”双赢。
教改提质育沃土
课堂革命重塑生态
教育教学改革是县中振兴的核心战场,江苏省淮州中学的实践提供了有力注解。该校提出“五三二”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其核心是“五给三看两吃透”模式,要求老师立足学情来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突出学生主体、激活学生思维、展示学生活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高三年级教师刘平平表示:“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了,课堂有效性和活跃度也随之提升。”
提升教研实效是支撑教改的基石。提高教学教研组织化水平,强化市、县、校三级专兼职教研员队伍建设,深化“三新”战略研究,加强强基计划、农村专项计划等政策实践。成效正在显现,今年以来,五大学科竞赛淮安学子27人次获省一等奖,6人次进入省集训队。组织高考“摆渡行动”和“苔花行动”,聚焦特优生拔尖、中等生达优、临界生上线,对重点学生实施“一生一策”个性化培养方案。
淮安细化推动县中振兴“十项行动”实施方案,并针对高三冲刺制定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双十条”举措。全市启动建设14所高中学科教研基地校和1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配强学科竞赛教练员队伍。尤为关键的是,积极探索学科特长生、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贯通培养实践路径,为县域教育留住“种子”和“希望”。
以县中振兴为引领,带动全市基础教育全面发展,是民生大事之要。站在“十四五”规划攻坚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交汇点,淮安正以归零心态,扛牢扛好县中振兴的旗帜和责任,锚定“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奋斗目标,推进“班子政治强、教师情怀强、教学改革强、教研支撑强、学生自信强”的“五强学校”建设,努力把“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向全市人民展现县中振兴“高峰”“高原”矩阵竞相发展,区域内高中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扩优提质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