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专项整治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领域突出问题
2025-09-14 07:45: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9月以来,常州市金坛区凯尔尚郡花园小区业主发现,针对高空抛物隐患、儿童健身器材缺失等“老大难”问题,小区公共收益专项更新改造正式启动。

“从方案怎么定到钱怎么花,我跟物管会主任、社区书记开了好几次碰头会,核心就一条:让公共收益的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小区物业经理邓春玉道出金坛区小区公共收益管理的新变化。如今,由属地社区、物业公司、业委会(或物管会)共同管理公共收益,在金坛已成新常态。

小区公共收益该由谁管、如何用、花在哪,既关乎业主切身利益,也考验基层治理能力。曾经金坛区12345政务服务热线涉物业投诉占比超10%;在常住人口超16万的东城街道,物业投诉占比更是高达45%。“最多时一周接到40多起投诉,电话、来访不断,我们天天被‘追着跑’。”东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钰记忆犹新。

物管问题出在哪?居民为何住得不舒心?2022年,金坛区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城区133个有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居民对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的管理最不满意。金坛区城市管理局副局长庄月芳回忆,超八成受访居民表示对小区公共收益“一无所知”,居民知晓率低、权责划分错位、知情权难以保障三大问题尤为突出。

整治的突破口,源于一场持续3年、覆盖全区的公共收益专项审计。在金坛区纪委监委推动下,城管局、市场监管局、审计局组建联合工作组,但启动之初就撞上了“硬钉子”。“别说查账了,刚开始我们连一些小区的大门都进不去,物业抵触情绪很大。”庄月芳提及当时的窘境。

面对僵局,工作组双管齐下破局:一边反复上门宣讲法理,把公共收益的归属权、管理规范讲深讲透,争取理解配合;一边通过查处典型案例形成震慑,逐步打开工作局面。

随着审计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损害业主权益的乱象逐渐浮出水面:有的物业公司通过账目造假隐瞒真实收入,有的违规挪用公共收益,还有的通过瞒报车位数量、少报出租收入等方式,侵占本属于全体业主的集体财富……根据信访举报和审计发现的问题,金坛区纪委监委循线深挖,严肃查处公职人员履行监管职责不力、包庇纵容物业公司、收受礼品礼金等案件21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2人。

停车费,是不少小区公共收益的主要来源。整治期间,街道工作人员采取最“笨”但也最有效的办法:实地逐一对车位进行清点核查,来来回回摸了三轮底,终于厘清了辖区小区车位数量、出租情况及收益明细。更难的是追回已被侵占的小区公共收益,陈钰曾先后与8个物业公司负责人沟通,一遍遍核对账目、宣讲政策,才将属于业主的收益“要了回来”。最终,通过全区范围的审计核查,金坛区摸清了1500多万元的小区公共收益“家底”。

一体推进“查、改、治”,金坛区纪委监委督促城市管理、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联合开展物业管理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创新探索“三方共管”的小区账户资金管理模式。目前,全区已督促成立业主委员会30个、物业管理委员会169个,186个小区开设公共资金共管账户,累计挽回小区公共收益578万元。

为让公共收益管理有章可循,金坛区对照《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常州市住宅物业管理条例》,在制度层面首次明确公共收益的“八类来源”,包括利用业主共有道路或场地停放车辆所得利益、利用共有场地开展商业活动及投放设施所得收益等,清晰划清公共收益的边界;同时规定,业委会或物管会成立后,公共收益由经业主大会授权的业委会或物管会经营管理,通过公示公开、业主表决等流程,将资金精准用于小区设施设备维修更新等业主共同需求上。

凯尔尚郡花园的改变,正是“三方共管”机制成效的生动缩影。此前,小区60多万元公共收益因缺乏管理标准,长期躺在账上“睡大觉”,物业“既不敢碰也不敢花”。而随着“三方共管”机制落地,管理标准明晰了,这笔钱终于“活”了起来。

“住了5年,今年夏天突然发现小区变样了!”业主许志斌细数身边的变化:闷热的电梯里装上了小电风扇,一楼大厅贴了卡通身高卡,负一楼墙面重新刷得干干净净……这些“微更新”的花费全部出自小区公共收益。“每一个流程、每一笔开销,都在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监管下进行,我们看得明明白白。”许志斌感受到小区的切实转变,还主动缴纳了物业费。今年,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从68%提升至82%。

作者:顾 敏  编辑:郭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