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集花卉产业园到黄河故道的生态湿地,从吕梁山间的清香茶园到沛县“村界杯”农民足球邀请赛赛场,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宛如一条条玉带蜿蜒在彭城大地,连接起日新月异的城市和生机勃勃的乡村。
连日来,记者在徐州各地探访发现,农村公路既是群众的“出行路”“致富路”,也已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力引擎。农村公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城乡交融的活力,更带来了产业兴旺的喜悦、文脉传承的温暖。2021年以来,徐州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24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145公里,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947公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因路而兴,串起乡村产业“致富链”
沿着邳州X206议八线双车道驾车,平坦整洁的柏油马路徐徐向前延伸,刘集村花卉产业园映入眼帘。刘集村党总支书记朱英跃介绍,以前村里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村民进出都不方便,更别说货车了。2021年县道沥青路建好后,花卉产业成了发展新方向。
现如今,快递车每天直达取件,长寿花发往全国各地。“直播团队线上销售额已突破10万元。加之花卉管理、物流打包等,园区内5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80个,村民年务工总收入达150万元。”朱英跃的脸上满是笑容。
距离花卉产业园不远的葡萄示范产业园内,颗粒饱满的葡萄挂满枝头,诱人的香甜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园区外,崭新的县道向东连接S250,向西连接S251,直通连霍高速。道路的畅通,如同打通了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以前受制于交通条件,优质果蔬‘出不去’。近年来,X306新占线、Y612新八线等多条农村公路通到了田间地头、进入厂企,再通过省道实现了农产品早上采摘,晚上进入上海、南京和苏锡常等地区。”八路镇农业中心主任胡清益说。
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后,新沂市草桥镇逐渐成为豆油、酱油、啤酒等深加工项目的集聚地;贾汪区新铺设的沥青路,为大型农业机械提供了更好的通行条件,保障了大蒜的高效种植和运输……放眼徐州,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同频共振,出行工具向产业载体升级,实现交通线到发展线的跨越。
沿路而美,串起乡土文旅热“风景线”
乡路纵横,串起的不只是产业发展,还有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邳州境内,一条Y601八山线沥青公路,将小萝卜头纪念馆与周边乡村美景、民俗文化等资源紧密串联;丰县打造子午河旅游公路,串联二坝湿地、百年梨园、杨楼电子商务示范村、沙庄记忆、大沙河观光带,旅游商贸资源进一步得到开发……
沛县宋庄村曾是中共沛县县委旧址。为传承好红色基因,宋庄村修建了党建广场、地下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展览馆等一批红色教育景点,每年吸引千余人来此参观。与宋庄毗邻的安庄村是一座有着160余年历史的古渔村。依托微山湖的自然资源禀赋及独特的渔民文化,安庄融合发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工艺等业态。按照“农村公路+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思路,连接两村的宋安线农村公路于2020年提档升级。沛县公路站农路科科长华凤祥介绍,从原有的砂石路到4米宽水泥路再到现在黑色化路面改造,宋安线周围的路域环境实现了路田分离、路宅分家,为区域旅游发展筑牢“硬支撑”。特别设置的“彩虹”公路,与特色田园乡村相映成趣。安庄村村民张庆瑞说,近几年搭上了乡村旅游的“顺风车”,家里开的农家乐年净收入达30万元。
交通搭台,文旅唱戏。时下,借助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徐州更多沉睡于乡野山间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被唤醒,乡土文化在文旅融合中实现活态传承。
管路有方,串起乡村民生“幸福圈”
在邳州201县道港上镇卢庄小学门口设置安全标志、标线,提升丰县253县道旅游观光路段路口和弯道的交通安全防护;开展“公路医生”进讲堂活动,强化公路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徐州常年活跃着10个市级“公路医生”专家团队和129人“公路医生”基层团队,他们深入各区县基层,有序开展“公路医生进乡村”安全专项行动。
在徐州,农村公路养护也成为惠民工程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市坚持“建养并重、管养结合”,筑牢乡村振兴基础。2021年以来,徐州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公路管理规范化工作,是《江苏省农村公路基层管理养护规范化建设实施指南》的主要参编单位,为全省推广提供了示范样板。在管理体系方面,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扎实推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确保了每条路有路长、有人管、管得好;开发建设“一路一档”农路综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GIS地理信息、物联网等技术,初步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多层次管理、多部门联动的信息化管理。
今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徐州提出,将认真落实《新一轮农村公路提升行动方案》,以“优网、联网、补网”为重点,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重点加强农村公路与经济、交通、旅游等重要节点衔接,有序推进农村公路路面黑色化改造工程。到“十五五”末,徐州基本实现县道三级公路全覆盖、规划发展村庄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城乡交通运输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这条承载着乡村全面振兴希望的康庄大道,必将在徐州的广袤乡村书写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