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2025-10-16 08:0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顾星欣 陈洁 于锋 冯圆芳 冯海青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江苏这片富含红色基因的热土注入了磅礴的精神动力,指明了新时代传承红色血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前进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江苏深入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持续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不断从中汲取精神滋养、凝聚奋进力量。

赓续基因,深挖“富矿”守好红色家底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从雨花台到沙家浜,从新四军纪念馆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全省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场馆人气高涨,红色地标“圈粉”年轻人,不断激发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凝聚砥砺前行的信仰之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广袤的江苏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每一寸土地上都浸润着红色印记。

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这里曾吹响新四军东进北上的嘹亮号角,见证淮海战役排山倒海的决胜攻势,奔腾着渡江战役千帆竞发的浪涛。

在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春潮澎湃的改革年代,淮河治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农村和城市改革先行先试、沿海开放和工业园区建设,见证了江苏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松柏苍翠,纪念碑巍然矗立。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庄严的烈士就义群雕、巍峨的烈士纪念碑、肃穆的纪念馆、寄托哀思的忠魂亭……走在南京雨花台的“红色中轴线研学线路”上,一步一景皆课堂,一物一迹皆教材。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在黄海之滨的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广场上,一尊吹响军号、身姿挺拔的新四军雕像静静矗立。展厅里,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模拟实景,完整展现了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为了让游客更好感受“红色文化”,“小铁钉”讲解员穿梭馆内,为游客讲述藏品背后的红色故事。

用心守护红色家底,让历史可触可感、直抵人心。全省有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1700多处,各级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00多家。每年超过1亿人次走进这些生动课堂,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2024年,《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出台,为保护红色资源和传承红色基因提供坚实保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公祭仪式都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警钟长鸣,祈愿和平。

每年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自2015年起,江苏已连续11年在这一天举办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活动。新人们把对英雄的敬仰,作为甜蜜生活的起点,也成为终身难忘的美好记忆。

活化利用,以生动转化讲好红色故事

精神的传承,离不开浸润人心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

红色资源只有转化为可感可知、可参与的生动教材,才能让红色历史“活”起来、“火”起来。

苍松静立,淮安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庄严肃穆,在复原的战壕现场前,观众心中充满震撼与敬仰。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搭建集文物检索、在线展览、教育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智享”新四军红色文化服务平台,拥抱数字创新,拓展传播边界。

一项项创新体验,让历史从静态陈列中“走”出来。最新科技,则让革命文物“动”起来。

用活红色资源,让艺术思政品牌推动红色精神在青年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今年秋季开学日,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迎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南京师范大学共同创作演出的《胜利之歌:歌声里的新四军》音乐党课,让红色精神在流动的旋律中,润物无声地完成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艺术浸润,于无声处最动人。江苏出品的取材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真实罪证影像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以独特视角展现人性光辉,成为近年来观影人次最多的抗战题材影片。锡剧《烛光在前》、淮剧《宋公堤》等一批文艺精品深入人心,在生动的演绎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触手可及的情感共鸣。

革命历史场馆承载着红色记忆,是重要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中宣部等公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中,江苏“铁军忠魂——新四军历史陈列”“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等4个展览入选。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盛世如您所愿”“爱党爱国,强国有我”……红色场馆里的留言簿,又新添了许多真挚的心声感悟。

从江南的茅山革命老区到阜宁的“铁军驻地,华中热土”,江苏积极推动“红色旅游+”,红色文旅魅力绽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生动课堂。

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石头寨村的“红色李巷”,参观者络绎不绝。8年来,李巷通过红色文化带动乡村振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成为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与党建活动的重要基地。

芦苇轻摇,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常熟沙家浜风景区坐落在阳澄湖北侧,曾是“芦荡火种”传奇的发生地。如今,游客们可以在这里观看实景演出《芦荡烽火》。今年上半年,沙家浜风景区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

激励奋进,传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党带领全国人民向前走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成为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也成为历久弥新的精神动力。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70多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英雄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誓言震撼人心。在英雄的故乡泰州,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三个不相信”精神,坚定信念、加压奋进。

英雄的话语,从未淡忘;精神的力量,持续激荡。

近年来,江苏涌现出赵亚夫、王继才等一批全国“时代楷模”及“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中国好人”等典型人物,激发起全省干部群众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情,形成了见贤思齐、共同奋斗的浓厚氛围。

连云港开山岛,王继才、王仕花夫妇32年如一日,以这座黄海中的孤岛为家、与海风为伴,用无悔坚守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与担当。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我们要大力倡导这种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如今,海浪依旧涛涛,五星红旗始终在海天之间猎猎飞扬。“守岛的人在变,但守护的初心永远不变。”开山岛民兵哨所执勤哨长孙存东的话语,朴素而坚定。

红色基因传承,一代接力一代。抗战硝烟中,一群孩子从淮安出发,他们的“新安旅行团”以稚嫩的肩膀扛起救亡图存的责任,走向全国宣传抗日。

2021年,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对少年儿童来说,学习党史的主要目的是坚定信心,汲取奋进力量。今天的淮安市新安小学,孩子们接过精神的火种,参演儿童剧《新安旅行团》、情景剧《一群小好汉》,走进社会大课堂参与文明实践。新安小学党委书记张大冬说,“今天,我们要像‘新旅’那样,在社会大课堂中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走进红色场馆,接受精神洗礼;也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在红色场馆讲述不平凡的历史,让红色故事“活”在当下、“响”在耳边。

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深深融入江苏人民的血脉,化为全社会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不竭精神动力。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