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以人才强市战略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5-10-16 09:25:00
来源:淮安日报
【字号:  】【打印

■记 者 左文东

通讯员 沈雪娇 张丽丽 周春洋

人才为基,方能筑就创新高地;科技作翼,才可驱动发展远航。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科技人才作为创新活力的源泉、产业升级的核心,始终是城市竞争的关键变量。近年来,淮安将科技人才工作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核心,通过政策引领、精准招引、生态优化三维发力,全力做好科技人才的招引与培育,不仅让各类人才在淮安扎根成长,更推动人才红利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形成“聚才兴业、以才强市”的良好发展格局,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活力。

政策引领: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政策是人才集聚的“定心丸”,更是企业创新的“助推器”。淮安深谙人才政策的导向作用,围绕全市“7+3”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需求,出台《淮安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专项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精准化、差异化政策,明确对来淮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给予资金扶持、场地保障、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支持,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政策实效在企业发展中得以充分印证。国邮智配(淮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自动驾驶行业独角兽企业——九识智能在淮安建设的华东制造总部及华东运营总部。该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规划建设无人城配物流装备生产制造基地,整体建成后将实现10万台/年的产能,对淮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项目建设负责人王书超对此深有感触:“从项目考察到落地开工,淮安的科技政策支持贯穿始终,还成立专项服务小组,协助解决用地审批、规划设计等难题,让项目快速推进。”目前,项目建设进度已达80%,预计今年11月投产,一期投产后将大幅降低无人驾驶装备成本,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这正是淮安政策赋能重点科技项目的生动体现。

对于初创人才,政策同样是“定心丸”。中微精瓷新材料淮安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师樊,带着高端陶瓷材料项目参加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时,被淮安政策“温度”打动:“评委主动讲解‘淮上英才计划’补贴政策,帮我分析产业链配套优势,承诺全程解决场地、资金问题,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赛后,在政策支持下,赵师樊快速落地项目,如今企业已研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陶瓷材料,打破国外垄断,目前正在建立标准化生产线,预计年底投产。

此外,淮安组建专业人才服务专班,分批次动员全市科研主体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十四五”期间,累计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52人,入选省“双创团队”3个、“双创人才”43人、“双创博士”81人,入选省“333工程”294人,政策“强磁场”效应持续凸显。

精准招引:打造创新发展“强引擎”

围绕“人才招引不搞‘大水漫灌’,要做‘精准滴灌’”的工作思路,淮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人才招引与产业链发展深度绑定,让人才资源精准对接创新需求。

全市建立人才项目申报储备库,动态梳理企业创新需求与人才资源,精准推荐人才申报国家、省、市各级人才计划,确保“人岗相适、才尽其用”。针对外专人才,优化来华工作许可审批流程,简化环节、压缩时限,推动海外人才来淮创新创业更便捷高效。同时,聚焦集成电路与芯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瞄准长三角、珠三角及海外人才集聚区开展定向招引。“十四五”期间,累计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43人,市“淮上英才计划”评选支持人才团队44个、创新创业人才142人、驻淮高校优秀博士189人,为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提供智力支撑。

在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中,一批优秀企业和人才成为标杆。“淮安对高端产业人才的重视和精准服务,让我看到成果落地的广阔空间。”江苏共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胡锡龙说,此前他在东丽、杜邦等世界500强企业任职15年,曾获有“科学技术界奥斯卡”之称的R&D 100大奖以及美国塑料工程师协会(SPE)等颁发的全球创新产品和技术大奖。2023年11月加入江苏共创人造草坪股份有限公司后,他带领团队申请10项人造草坪专利,突破新型背胶与草丝配方技术,相关产品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助力企业巩固全球领先地位。

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技术副总龙翔天是淮安生物医药产业“精准引才”的典范。他拥有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有机化学博士学位,潜心从事药物研发20余年,曾开发新药ALXN1101全合成技术,2022年入选“淮上英才计划”后扎根淮安。“淮安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让我能专注攻克难题。”他带领团队革新的PARP抑制剂TSL-1502合成路线,降低成本50%以上;优化抗抑郁药JS-1-01工艺路线、毒理批阶段,节约成本超百万元;推动双靶抑制剂TSL-2109获IND批准,并主持20余项仿制药开发,获评2023年省“双创计划”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硬核力量。

生态优化:激活产业升级“原动力”

淮安深知良好的创新生态是人才扎根、企业成长的沃土,从成果转化、载体建设、赛事引才等多方面发力,构建全周期、全方位服务体系。

全市优化建立“三团一员”(科技服务团、专家智囊团、产业联盟团、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构建技术合同登记机制与技术转移清单管理制度,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5亿元,2025年预计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40亿元,同比增长11.6%,跑出成果转化“加速度”。在科创载体建设上,淮安优化绩效评价机制,发挥市科创载体作用,金湖(南京)协同创新中心、盱眙宁淮科创走廊软件基地获批省科创飞地,实现“研发在外、转化在淮”“人才在外、服务在淮”,降低人才创新成本。

持续举办淮安创新创业大赛,采取“3+N+1”模式,为高层次团队与领军人才提供展示、对接平台,成为生态引才重要纽带。江苏世田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连喜,是在生态与创新交融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行业领军者。他拥有日本广岛大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日本阿尔弗雷萨株式会社。2024年,他带着日本先进的食品科技成果,将大健康产业项目正式落户淮安,以国际化视野助力区域产业升级迈出新步伐。“淮安的项目服务团队为我们构建了全链条支持体系。”朱连喜表示,从原料供应商对接、检测机构协调,到协助申报“淮上英才计划”补贴,项目推进高效顺畅,纳豆激酶健康食品等产品的研发量产较预期提前了3个月,为企业抢占市场赢得了宝贵时间。据悉,该项目2027年投产后,年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亿元,在填补淮安大健康产业高端产品空白的同时,为淮安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国际创新资源提供了示范样本。

从政策引领构建“强磁场”,到精准招引打造“强引擎”,再到生态优化激活“原动力”,淮安科技人才工作走出“聚才、育才、用才、兴才”特色之路。未来,这座兼具运河古韵与创新活力的城市,将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更多人才在这片热土实现梦想,为长三角北部重要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