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创新底色”越擦越亮
2025-10-16 09:11: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王正喜

10月13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开幕式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辽宁大连举行。在这场被誉为中国专利界“奥斯卡”的盛会上,徐州表现亮眼,共有6个项目脱颖而出,荣登获奖名单,其中包括2项含金量极高的中国专利银奖和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这一佳绩不仅刷新了徐州在该奖项上的纪录,更将徐州的“创新底色”越擦越亮,彰显了我市不断壮大的科技“硬实力”。

聚焦“痛点”前沿

获奖专利彰显创新底色

中国专利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设立,是中国专利领域的最高奖。随着评奖标准日益严格,获奖难度逐年增加,徐州能在激烈竞争中一举夺得6项大奖,其背后是创新主体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行业痛点、技术前沿的深刻洞察。

荣获中国专利银奖的中国矿业大学发明专利——“一种煤矿井下一站式瓦斯含量测定装置及测定方法”,直面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需求。该专利首创井下一站式测定方法,将瓦斯含量测定耗时从原来的10余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误差率从超20%降至5%以内。实现了对煤层瓦斯含量的自动化快速精准测定,为煤矿安全带来了革命性突破。

同样斩获银奖的徐州医科大学专利“一种靶向B7H3共表达IL-21的全人源嵌合抗原受体、iNKT细胞及其用途”,标志着该校在细胞治疗领域的成就获得国家级认可。该技术不仅使细胞治疗更具普适性,更使量产成本有望降低90%。这也是徐州医科大学首次荣获中国专利奖,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同样成色十足,展现了徐州在多个优势产业的深厚积累:

徐工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电池总成、电动汽车、换电站和充电方法”,创新性地整合了离车充电、交直流一体双枪充电等核心技术,为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徐州建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一种安全塔式起重机锁机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巧妙融合物联网与AI技术,响应“新基建”和智慧城市发展,提升了工程机械的安全与效率。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车辆液控转向系统及控制方法”,突破了制约轮式起重机转向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瓶颈。

徐州科瑞矿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用于滚筒监测无线传感器节点的供能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矿井提升机监测的供能难题,推动了智能矿山监测技术的发展。

这些获奖专利并非束之高阁的纸上成果,它们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护城河”,持续为徐州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深耕源头创新

构建产学研融合生态

亮眼成绩的取得,源于徐州对源头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懈追求。只有科技创新走在前,才能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双向赋能。中国矿业大学主动聚焦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与徐州高新区共建全国首家规模最大的安全应急产业园,并建成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为科技成果转化按下“加速键”;围绕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与相关企业合作攻克了复杂矿产资源高效深度筛分等技术难题。近五年,该校与在苏企业实现200余次产学研对接,签订横向科研合同额超7亿元,架起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桥梁。

徐州医科大学深耕细胞治疗领域20余载,学校通过主动对接园区、联动行业龙头、创建细胞治疗医疗联盟等举措,成功牵头组建起一个汇聚“政、教、医、研、产、资”各要素的细胞治疗创新生态圈,让前沿科技有了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

作为徐州产业的闪亮名片,徐工集团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自主研发了“全球第一吊”等百余项国家首台(套)重大装备,攻克了千余项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徐工不仅两获“中国工业大奖”、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累计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2万余件,更在无人化设备集群、矿山“无人运输”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幅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

保护运用并重

不断优化知识产权创新环境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用好知识产权就能激励创新。徐州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为引领,持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其知识产权绩效保护工作四次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表扬。

在运行好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这一国家级平台的基础上,2024年,徐州获批设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市知识产权局已在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6家高校院所分别成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旨在唤醒“沉睡”的专利,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对接与利用。

在知识产权部门的支持下,徐工集团建立了覆盖产品开发全流程和海外高端市场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与预警机制,确保了产品和技术的可自由实施。经过多年培育,徐州已成为江苏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速度最快、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徐州医科大学联合徐州经开区加快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

未来,徐州将聚焦营造更优的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专利高效益转化运用,推动区域知识产权实力全面提升,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更强的知识产权力量。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