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
——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 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省委近日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明确指出我们要始终牢记,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
2023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盐城考察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要用好这一教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总书记提到的“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这十六个字,言犹在耳、字字千钧。
抗日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江苏是反抗侵略、奋起斗争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面对日军的凶残暴行,江苏军民没有屈服和退缩,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抗战期间,党领导江苏军民筑起“华中人民的长城”,靠的就是铁一般的斗争意志,靠的就是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斗争精神。
弘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需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军民之所以能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抗战,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新时代,我们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指引,锤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硬脊梁、铁肩膀,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锚定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弘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关键在于将其蕴含的宝贵品质和强大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实际行动。今天,尽管不像战争年代时刻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但前进路上还将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江苏发展走在前,遇到的各种前端问题会更早、困难挑战会更多。我们更要弘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越是形势严峻、挑战叠加,越要坚定信心、勇毅前行,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敢于斗争、善于创造,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八十载斗转星移,八十载沧桑巨变。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把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的实际行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