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居小春 屠明娟 王璐
夜幕低垂,瘦西湖畔、北护城河两岸、明清古城内、古运河边,处处灯光璀璨、人声鼎沸,古城的夜焕发着蓬勃活力。
唐诗主题沉浸式夜游、“苏超”主题夜市、“大运扬州”行进式游船演艺、《大运扬州——琴鹤同鸣》沉浸式旅游演出……今年以来,在政策推动、市场创新与文化赋能多重助力下,素有“月亮城”之称的扬州积极推进文商旅融合,不断打造夜间经济新场景,激发消费潜力活力,用绚丽灯光与精彩故事展现城市魅力,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
夜游出圈:科技赋能,文化引领
8月30日晚,300架无人机在瘦西湖上空腾空而起。标志性的五亭桥如莲花绽放,古朴的白塔在祥云间闪耀,精巧的钓鱼台仿佛悬于星河……一个个熟悉的景观,以震撼的科技语言在百米高空重现,将静谧的湖与动态光影完美融合,为游客打造出一场奇幻的视觉盛宴。
今夏以来,通过无人机表演等科技手段,瘦西湖“二分明月忆扬州”唐诗主题沉浸式夜游将游客带入如诗如画的意境。光影间,李白、杜牧的诗句被重新“点亮”,如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月华流照·古韵个园”夜游,则以光影勾勒竹石雅韵,伴以清曲古筝,尽显扬州园林的文化之美。
古运河上,“大运扬州”行进式游船演艺进一步提升市民游客的夜游体验。在游船9.6公里的行进途中,两岸光影与实景演绎交织,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扬州千年文脉。“今年1至8月,‘大运扬州’行进式游船演艺已实现营收近3000万元,与2024年同期相比上涨约111%,游客量增长约40%。”扬州全域旅游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扬州夜间文旅经济正呈现业态多元化、科技赋能显著、文化IP引领性强等特点,优质文化内容已成为吸引客流的关键。”瘦西湖景区相关人士表示。
在夜游基础上,扬州还创新推出“盐商夜宴”系列“夜秀”项目,如长乐盐商宴、南河乐宴等,重现历史上盐商盛宴的繁华场景。游客可身着汉服,品尝淮扬美食,欣赏传统乐舞,亲身体验“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夜经济不能局限于吃喝,夜间文旅消费才是城市夜经济繁荣的关键抓手。”市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会长张荣辉说,夜幕下的扬州既延续了古城的典雅,又焕发出现代化活力,每一处景致都在讲述城市故事,每一盏灯火都在增添“月亮城”的魅力,令人沉醉流连。
夜市升级:从摆摊到多元化场景
8月23日晚,当白天的热潮退去,徐凝门大街、广陵有盐街区、皮市街、东关街等地灯光璀璨、人潮涌动。在广陵有盐街区,一场以“广陵路散步生活节”为主题的夜市,深度诠释了老城区的“松弛感”,日均接待游客可达1万人次。市集内有羊驼、小浣熊等萌宠迎客,还有多家网红店铺加盟,实现了老街味道与年轻消费的融合。“我们希望借助夜市吸引人们走进广陵路,体验老扬州的慢生活。”街区负责人表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市集,而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场景。
今夏,扬州夜市遍地开花:瘦西湖夜市、万象汇文昌集、京华城凤梨市集、宋夹城“城里的月光”市集、皮市街“嗨!皮一夏”市集、韵河市集、大运河岸市集、“花局天籁”个园夏夜音乐季、“乐享‘苏超’欢乐一夏”虹桥坊市集等各类主题市集层出不穷。每当夜幕降临,扬州处处呈现夜间消费的繁荣景象。
与前几年的夜市相比,如今扬州的夜市不仅更具烟火气,还逐步形成主题差异化、场景多元化的新特征,实现了从“单一摆摊”向“多业态+多场景+多主题”的“三多”形态的升级。
位于东关街180号的“东关集”以啤酒为主题,推出茉莉、西瓜等多种口味及“苏超”限定款,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点;“万福烟火夜市Plus·趣浪深潜”位于太平河畔的扬州深潜大运河中心,让市民在波光粼粼的河畔享受夏夜晚风;北护城河畔的冶春“苏超”主题夜市集烧烤小吃、文创市集、足球主题打卡、汉服秀、非遗表演、街舞演出等于一体,内容丰富;“韵河湾”市集则从停车场简易摊点升级为集装箱街区,投入300余万元进行规范化改造,让商户不仅做夜市,白天也可经营。
“扬州的夜市已从最初的美食聚集地,逐步升级为集场景体验、主题营造、业态融合于一体的多元消费空间,其中‘滨水’的特点较为突出。”市商务局相关人士指出,夜市活动应避免同质化,立足本地特色,扬州因水而生,融入更多亲水项目和文艺元素,是扬州夜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夜演赋能:“大剧”“小剧”交相辉映
8月22日晚,少堂书场内,上海游客朱耀明在观看“乖乖隆地咚”曲艺非遗演出后,连声称赞:“扬州夜生活的文化调性与这座城市的气质非常契合。”
这样主客共享的演出场景,每晚都在扬州上演,而分布在景区、街区、社区,嵌入城市大小角落的50余家小剧场,正成为重要阵地。
“从7月开始,少堂书场几乎每晚都有演出,融合扬州评话、清曲、弹词三大非遗,结合现代创意编排,给观众带来‘最扬州’的文化体验。”市曲艺研究所所长马伟介绍,截至8月24日已上演55场,实现演出“天天演”、剧目“天天变”。
夜幕中的东关街,耳边飘来的清音让人停下脚步。不少游客循声走进芍药园子小剧场,一壶茶、几碟茶点,听地道的“扬州味”。“目前,东关街店每晚演出两场,皮市街店每晚演出一场,上座率基本保持在80%以上。”芍药园子皮市街店负责人戴杰介绍。
“小剧场+非遗”“小剧场+茶馆”“小剧场+文创”……如今,“小剧场+”模式正在重构扬州夜间文化消费的新生态。
与“小剧场”相互辉映的是“大剧院”。
在运河大剧院、市音乐厅等处,大型演出融合经典与潮流,不但有《大运扬州——琴鹤同鸣》《百年·背影》等本土剧目常态化演出,还引进《卡农》《大鱼》《南柯梦》等外来艺术形态演出,满足市民游客的多元艺术追求。
夜间演出,还有热闹的音乐节、演唱会。8月29日、30日,2025扬州首届高邮湖畔七夕音乐会在高邮运河西堤举办,吸引高邮市内外17686人共享音乐盛宴。高邮还借此探索“文旅+音乐”新路径,面向游客推出凭音乐会门票享国有收费景区免费入园、指定商店购物优惠等举措,促进文旅消费。9月21日,由市新闻传媒中心主办的“潮流之声”今世缘·国缘之夜演唱会将上演,粉丝们早已跃跃欲试。据最新后台数据统计,目前购票歌迷中,70%以上为外地游客。
扬州正通过整合非遗资源,联动“大剧院”“小剧场”演出,构建“大剧与短剧交织、市场与公益共振、外地与本地对话”的立体夜间演艺生态,深挖城市文脉,创新场景模式,激活夜间消费市场。
记者手记
用“城市IP”点亮夜间文旅
闪耀的夜经济是一座城市管理智慧和营商环境的综合体现。
近年来,扬州紧扣“二分明月夜扬州”品牌,从政策引领、业态创新、载体建设、服务提升等多方面系统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旅游景区夜游项目给予奖励。目前,环明月湖文旅商圈、瘦西湖已创成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东关街等4个街区创成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皮市街等3个街区入选省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
今夏,扬州通过科学规划、多元营销,点燃了夜间文旅消费新热潮。推动商业街区提升改造,实施惠民利企措施,面向各类群体推出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游客停下来、留下来、住下来。在政策驱动、市场创新、文化赋能等多重红利加持下,夜经济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也不再是简单延长营业时间,而是成为盘活文化资源、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
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正借助月光下的新活力,让城市夜晚“亮”起来、人气“聚”起来、财气“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