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枫
□ 新华传媒智库记者 张晓蕊
实习生 李艾霖
走进高邮市熙和巷70号,锈红色的“抗日甬道”如一道时间的裂痕,将人拉回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125米长的甬道两侧,浮雕组成的14个篇章无声讲述着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艰辛历程。锈蚀的金属浮雕与斑驳的光影交织,每一步都仿佛踏在历史的回响中。甬道尽头豁然开朗,胜利广场上,12.26米高的“光辉时刻”雕塑巍然矗立,象征高邮战役胜利的日期——1945年12月26日。近日,记者专访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负责人高枫,听她详解高邮如何讲好红色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重温历史感悟胜利荣光
“高邮日伪拒不投降,必须坚决歼灭……”
泛黄的纸页上,粟裕将军亲笔起草的电报字迹遒劲。走进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的展厅,整整一面墙的电报格外醒目。1945年12月,尽管日本已宣布投降4个月,高邮城内的日军仍负隅顽抗。新四军军部原计划调走六、八两个纵队前往津浦路执行作战任务,粟裕却以千字电文力陈利弊,最终获准发动高邮战役。
“第七纵队阻击援敌,第八纵队主攻高邮城,华中军区特务团突袭车逻镇……”电报墙旁边的作战沙盘清晰还原了战役部署。作战过程中,新四军表现出过人的英勇与智慧,通过精妙的战术,从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同时向敌人发动猛烈攻击,如同瓮中捉鳖,将敌人团团包围在高邮城内。展柜里陈列的新四军军服和缴获的日军钢盔、牛皮绑腿、水壶等老物件,无声诉说着这场胜利的来之不易。
纪念馆复原的受降厅内,蜡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场景:日军指挥官岩崎学大佐低垂着头,双手捧着花名册和军械登记册,向代表新四军的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正式投降。出席投降仪式全程的粟裕司令员则与新四军战士站在一起,默默注视着这场庄严而神圣的仪式。在这组蜡像的对面,岩崎学向粟裕献刀的场面也被完整还原。
阳光透过纪念馆的玻璃窗,洒在这些饱经烽火和硝烟的文物上,为这段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在高邮举行的受降仪式,是侵华日军向我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投降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一项重要政治、军事活动。高邮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人心所向的胜利。
创新形式赓续红色血脉
2015年,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念馆在传承、保护和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1—7月,江苏省内外参观者共计40万人次在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运用AR技术让历史场景‘活’起来。”高枫介绍,“通过智能终端识别位置,参观者佩戴AR眼镜后会自动接收并播放所在区域的讲解画面。一瞬间,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斗现场。”
“我们的互动体验不止抗日甬道一处。在胜利广场,我们打造了庄严的宣誓场景,让党建活动更具感染力。”高枫说,“在受降旧址,我们通过科技手段重现了当年激烈的战斗场面和受降全过程。革命史馆和烈士纪念馆则重点展示了英烈事迹,设置了献花缅怀环节。整个路线是经过精心设计的,AR技术与实景展示结合,参观者可以顺畅地体验全部过程。”
据了解,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利用云平台、智能终端等先进数字化技术对馆区进行了数字文旅产业探索升级,项目以“不忘初心之旅”为主题,涵盖了四大室内外区域,形成了1条主动线+4大区域+9个点位的大场景体验路线,增强了参观者的体验感。
作为革命老区,高邮红色资源丰富,共有各类烈士纪念设施168处,其中零散设施30处。近年来,高邮以“保护红色根脉、传承英烈精神”为主线,积极探索“宣讲+影像+实践”立体传播路径,不断拓展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5部精心制作的《初心·家书》系列微视频通过真实感人的家书诵读和历史影像生动传递革命者的初心与坚守,在“今日高邮”App推出后引发广泛情感共鸣。
在创新表达形式的同时,高邮更注重红色文化空间的建设与联动。通过实施“三馆三广场”空间整合工程(三馆即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向新四军投降处旧址、革命斗争史馆;三广场即英雄广场、胜利广场、市民广场),构建红色场馆联动体系,打造集教育、纪念于一体的红色文化生态圈,让革命记忆融入城市肌理、走进市民生活。
红色课堂展现育人实效
“孩子们用童声讲述抗战故事,比我们单纯讲解更有感染力。”作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自建成以来便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教育新路径,让抗战精神更好地融入青年价值观培养。
高枫介绍,“闪闪红星”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系统培训,有力提升青少年的历史认知和表达能力。每逢寒暑假、节假日,来自高邮市及周边地区的大、中、小学的志愿者纷纷走进纪念馆,开展讲解、引导、研学等活动。今年上半年,汪曾祺学校和高邮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承担了馆内的志愿讲解服务,负责为参观者介绍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目前,该项目已形成8支特色志愿服务分队,登记在册的小志愿者人数已发展到440多人,累计开展活动2000多场次,受教育青少年20万多人次,服务近25万人次。
此外,纪念馆还与扬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学生们在复原的受降厅内聆听战役历史,在胜利广场庄严宣誓。“我们希望通过红色文化宣讲课、‘行走课堂’示范观摩、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教学展示等活动,推动‘家、馆、校’三方联动,打造流动的红色思政课堂,让红色基因真正入脑入心。”高枫说。
红色教育不仅要铭记过去,更要启迪未来。从“闪闪红星”童声宣讲,到志愿服务活动,再到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联动,纪念馆不断以创新手段激活红色资源,让历史记忆转化为育人实效。“接下来,我们会继续探索更多鲜活的传播方式,让伟大抗战精神薪火相传、永放光芒。”高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