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传承永不熄灭的抗战精神火炬,即日起,交汇点新闻推出“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系列融媒报道,实地寻访抗战老兵,在口述中重温热血时刻与峥嵘岁月,以青春感悟致敬民族脊梁。
洪泽湖的水浪、一艘艘的木船、挂在腰身两侧的医疗包……80余年过去,已经95岁的谈友泽还会不时地想起少年往事。那段记忆深处,遗留着枪口子弹的余热,弥漫着卫生队消炎药水的气味,也回荡着新四军战士奋勇激战时的怒吼。水草见风长,湖水浪打浪,伴随久远的浪花声响,谈友泽与交汇点记者讲起了自己和战友的故事。
1944年夏天,谈友泽在家里碰见了短暂歇脚的新四军洪泽湖淮河区队队长刘兆南。望着眼前小少年,刘兆南询问:“你可愿意跟我去当兵?”
“我愿意!”谈友泽脱口而出。一来,他从小就羡慕参军入伍的哥哥,二来当了兵也能给家里省出点口粮。
就这样,14岁的谈友泽来到淮河区队,每天跟着队伍打游击,成了一名娃娃兵。没过多久,区队长考虑到谈友泽年纪小且念过书,便送他到卫生队学医,学成后再为队里提供帮助。“区队长派人用‘小划子’,把我从小河南送到临淮头的洪泽湖总队卫生队学医。”
在卫生队不到一个星期,恰逢新四军四师卫生学校开学招生,谈友泽和另外两位队友又被选去卫校学习,编在二队三排七班。彼时,卫校学习条件艰苦,没有教室,学员们就找大树阴凉处上课;没有板凳,就坐在背包上听课,连笔记也是记在腿上。
采访间谈友泽回忆,卫校期间的主要课程有解剖生理学、药物学、细菌学和常见内外科疾病的治疗和预防,重点学习伤员急救法,掌握伤口的处理、包扎、止血和三角巾的使用。“因为不少药品来自国外,卫校里还有一位教英文的女老师,教我们英文字母的写法、读法和拼音。”
卫校学习的日子充实又紧张。转眼到1945年4月,谈友泽从卫校毕业,回到洪泽湖总队卫生队担任一连卫生员。“那时候驻扎在盱眙县城的鬼子,经常开汽艇和木船往鱼山、老子山方向运货,我们就在淮河北岸用步枪、机枪打鬼子,鬼子也不停地用机枪向我们扫射。”谈友泽回忆,有次战斗中,一位战友被鬼子打伤臂膀,鲜血顿时涌出,自己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友包扎止血,又转送到后方治疗。
谈友泽(左二)
炮火硝烟阻挡不住中国人民的抗战脚步,在洪泽湖畔,谈友泽和战友一边坚持游击作战,一边感受胜利曙光的到来。“攻打盱眙县城那天,我们乘木船从水路进攻,那时候控船都是靠人和风,没有机器帮助。”同一时刻,由淮南抗日根据地而来的新四军第二师从陆路对日伪军发动进攻。“我们全连只有一挺机枪,淮南二师的武器装备比较好,步枪、机枪、大炮都有,大家两路进攻,最后逮了不少鬼子和伪军。”
战斗结束后,洪泽湖总队由湖西的临淮头迁至湖东的高良涧。8月,日军宣布投降。得知抗战胜利消息的瞬间,谈友泽和战友忍不住高声欢呼,转头望去,大家都沉浸在欢乐氛围中。“部队就地搞了演出,大家推小车、玩旱船,还举行了会餐!”谈友泽摆摆手,解释说:“过去想吃一顿肉可不容易,生活太艰难了。可抗战胜利了,我们高兴啊,杀猪、起灶、开火,大家美美吃了一顿饱饭。”
抗战胜利后,谈友泽选择留在洪泽湖大队卫生所,除了给部队防治疾病,还经常给周边老百姓群众看病治病。解放战争爆发后,他还跟随部队参加过淮海战役,救治并帮忙转移了大量伤员到后方。两个挂在身侧的医药包,陪着他见证了抗战胜利,同样目睹了新中国的诞生。
从14岁到卫生队学医开始,“治病救人”便镌刻在谈友泽的人生履历上。“是党和人民培养我学医和成长,我当然要尽己所能服务于党和人民。”自参加革命以来,他的足迹遍布洪泽湖两岸,后又遵照组织安排扎根安徽安庆多年,为当地的医疗事业发展无私奉献。直到1985年,思乡情切的谈友泽获得上级批准,拿着介绍信回到洪泽县老家,继续用医疗技术服务家乡建设。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很高兴国家在这些年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质量也比过去好了太多。”在谈友泽的回忆里,从前县城医院受限于医疗技术不成熟和医疗装备短缺,连肠胃手术也做不了。如今,江苏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县医院建立起综合医疗服务体系,乡镇医院也能进行常规的腹部手术。
“我们老一辈人有自己的使命,希望年轻人也能找准自己的路,多为国家作贡献,永远记住为人民服务。”谈友泽说。
谈友泽(右一)和战友
黑白照片修复再放大、回忆的文章写了一遍又一遍,在谈友泽的心里,那段为了国家、民族和亲人而战的经历早已化成人生最骄傲的篇章,也凝结成他血脉中信仰的力量。洪泽湖的芦苇依旧摇曳,属于谈友泽和战友的光荣故事还会一遍遍相传、回响。
新四军在江苏的足迹,是苏北平原上彭雪枫将军白马队的蹄印,是淮海地区张爱萍将军率部夜袭的星火,更是洪泽湖畔战士们用芦苇荡编织的“水上长城”。在日伪军“清乡”的疯狂扫荡中,新四军将士以水网为经、以民心为纬,在江苏大地上织就了一张看不见的战争网络,也奏响了智慧与勇气的交响曲。
80年过去,先烈们战斗过的这片土地,正在谱写新时代的发展篇章。作为能源企业,红色是华能江苏公司的基因本色。把公司建设成为始终“牢记姓党为民,保障能源安全,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的‘红色’公司”,是我们一直以来坚持的企业使命。
我们正青春,应勇担时代之责。致敬抗战先辈,我们更要以青春之力护盛世中华。革命先辈的精神将不断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奋发图强,用绿色清洁能源点亮红色土地,用勤恳实干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华能江苏公司青年员工 袁俪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