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赓续铁军忠魂,校准新时代“初心坐标”
2025-08-31 08:48: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仇金标

□ 新华传媒智库记者 印 丹

晨光熹微,初秋的阳光洒满盐阜大地,坐落于盐城市建军东路的新四军纪念馆显得更加雄伟庄重。作为全国唯一全面、系统展现新四军征战历程的综合性纪念馆,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承载着铁军忠魂的红色地标。为挖掘纪念馆所承载的红色记忆,解码铁军忠魂的历史坐标,记者专访了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新四军纪念馆馆长仇金标,听他细说纪念馆活化红色资源、厚植青年信仰的实践路径。

烽火铸魂:解码铁军忠魂的历史坐标

记者:盐城作为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所在地,在抗战历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让我们重溯历史,当年新四军为何选择在盐城重建军部?这一决策的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抗战使命与战略意义?

仇金标: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首先是战略地理位置。盐城位于苏北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是连接山东与华中的战略枢纽,可对日军盘踞的上海、南京、徐州等周边重要城市进行袭扰,直接牵制和打击入侵华中的大批日伪军。其次是优越的自然环境。盐城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京杭大运河东侧,境内地势低平,河湖港汊极多,盛产粮、棉、盐等重要物资。而交通极为不便,不能走汽车、骑兵,不利于日军重装部队的快速调动,适合开展游击战争。再次是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地人口稠密,文化较为发达,基础军事资源充沛,可筹饷、扩军,党组织较为健全。苏北的国民党军力量分散,当时刘少奇认为盐城是华中唯一可以成为战略根据地的核心区。然后是贯彻中央发展战略。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共研究确定“发展华中”战略方针,苏北是当时华中最有利、最能发展的地区,依托苏北努力将华中与华北连成一片,以突破日寇对华北的残酷“扫荡”。最后是苏北发展形势。1940年10月,新四军与八路军在盐城胜利会师,江苏长江以北已连成一片。初步实现了党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苏北盐城战略位置优越,四方皆有支援或依托,已是较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移驻盐城,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政治、军事的领导指挥中心,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奠定了坚实基础。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党中央高瞻远瞩,发布命令在盐重建军部,依托苏北地区,进而继续进行“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的最高领导机构——华中局在盐成立,盐城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核心。

复杂环境下,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沉重打击日军,不仅策应了正面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也建立和巩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准备了雄厚的军事力量和广阔的战场,为全国解放奠定重要基础。

薪火相传:让红色资源“活”在新时代

记者:近年来,新四军纪念馆在红色资源活化方面推出许多创新举措,如数字化展览、互动体验项目等。这些举措是如何精准把握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让抗战故事从“静态陈列”变为“动态传播”的?

仇金标:新四军纪念馆致力于研究展示、传承弘扬新四军革命精神,积极探索抗战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路径、新方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实现从“保下来”到“活起来”再到“传下去”的跨越。

围绕重大主题,精心策划展览。2023年12月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新四军的历史充分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四军纪念馆策划“民心向背决定着历史的选择——新四军纪念馆馆藏革命文物巡展”,所到之处引发强烈反响。

创新表达方式,增进共鸣共情。为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深刻感悟“铁军忠魂”,纪念馆提供多种讲解方式和多套讲解词,并成立“小铁钉”志愿讲解服务队。此外,纪念馆每年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举办特色研学活动,开展主题宣讲百余场,积极探索新时代开展“大思政课”教育新路径。

拥抱数字创新,拓展传播边界。新四军纪念馆积极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实施3期红色基因库项目,搭建集文物检索、在线展览、教育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智享”新四军红色文化服务平台。纪念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线上讲解预约、语音导览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观众体验感。

青春对话:搭建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

记者:在红色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中,新四军纪念馆作为承载铁军记忆的重要阵地,是如何打破边界,联动学校、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面向未来,您还有哪些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可推动红色思政教育在青少年群体中走深走实、焕发生机?

仇金标:红色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历史资源转化为时代育人动能。新四军纪念馆的实践探索,始终以“延伸教育功能”为目标,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为青少年红色教育提供可感知、可参与、可认同的精神载体。

深化教育功能,打造沉浸式学习平台。传统红色教育有时会面临“内容与形式脱节”“认知与情感分离”的困境。纪念馆打造“沉浸式学习平台”,打破“课堂”与“场馆”的物理边界、“历史”与“当下”的时间隔阂,让青少年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拓展宣教形式,构建多维体验矩阵。红色思政教育的传播形式应适配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习惯与接受偏好。纪念馆落实“分层育人”理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观众开设“铁军夜校”与“铁军课堂”。“分层设计”通过匹配不同年龄段的知识深度与互动形式,让红色教育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整合资源联动,提升综合服务效能。红色思政教育需要学校、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整合资源联动、提升综合服务效能的核心,是构建“红色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打破各方资源壁垒,形成“1+1>2”的育人合力。通过多元主体的协作,弥补单一主体的资源短板,完善育人链条。

作者:  编辑:颜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