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卞小燕
浩瀚黄海,海浪裹挟泥沙,一遍遍冲向岸边。一道海堤岿然而立,坚如磐石,这就是位于滨海县的宋公堤。
“由南到北一条龙,不让咸潮侵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思宋公。”家住宋公堤旁首乌村的104岁村民徐朝流常念叨这首民谣,“‘宋公’就是当年指挥修堤的抗日民主政府阜宁县县长宋乃德。我们参加修堤,没有被高温、暴雨、暗杀吓倒,宋公堤修成了,大伙的命保住了!”
8月26日,跟随滨海县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徐振理,记者沿宋公堤北堤一路南行,记录宋公修堤治海的故事,感受这项伟大水利工程背后的为民情怀。
筑捍海大堤,“第一议案”照见初心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宋公堤守护了我们几十年。”滨海县滨淮镇玉华村一组,80岁的桑有梅就住在宋公堤北堤脚下,离海岸线约8公里。“听长辈们说,过去常有海啸过来,田地碱化,百姓不得不逃荒要饭。自从修了宋公堤,大伙就没再遭这个罪。”屋后的堤坝上,是宋公碑最初立碑处。“那时的大堤足有两人高。1941年宋公堤竣工后,同年农历十一月,刻碑的人天天来这里,整整两个多月才刻完。”桑有梅说。
感念共产党的恩德,人们将筑堤壮举刻在碑上。“宋公乃德来宰吾阜宁,下车伊始,咨询民之疾苦,以为政之急……”570多个字的碑文情真意切,令人肃然起敬。如今,这块“宋公纪功碑”成为新四军纪念馆的藏品之一。
读碑文,思宋公,字里行间,承载着盐阜大地军民同心的深刻记忆。
1940年10月,八路军5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率部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委派5纵队供给部部长宋乃德担任抗日民主政府阜宁县县长。上任伊始,宋乃德了解到沿海海啸频发,百姓深受其害。仅1939年8月,当地发生的特大海啸就造成1万多人死亡。
1941年2月,首届阜宁县参议会召开,宋乃德把修堤治海列为第一议案,参会议员们质询:为何不先治淮,淮水来袭,也有好多人遭殃。第一天参议会从下午3时开到深夜11时,8个小时讨论争辩,议案未能通过。
第二天,议案重提。宋乃德力排众议,明确提出,治淮保的是生活,治海保的是人命,当先治海再治淮。他还承诺,修堤经费不用民众负担,政府发行公债,盐税作抵,治淮作为附则。一席话打动参会议员,议案获通过。
1941年5月15日,宋公堤北堤开工,6月20日南堤开工。7月31日,赶在天文大潮到来之前,头罾中山河口至滨海港镇扁担港村之间45公里海堤全线完工,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当地民众把新筑海堤与范仲淹主持修筑的范公堤相媲美,称之为“宋公堤”。
如今,宋公堤华成堤连接处,水美鱼跃,绿树蝉鸣。宋公堤最南端,与上世纪初华成公司修筑的华成堤最北端连接,形成捍海巨龙。
“三龙”汇大海,治海治淮一诺千金
今年5月15日,滨海县举行“纪念宋乃德同志诞辰120周年”活动,宋乃德之子宋齐生来到父亲生前战斗地,重走宋公堤。“宋公堤是一个历史奇迹,展示了新四军听党指挥的忠诚、人民至上的初心、铁肩担当的坚强、海纳百川的团结、相忍为国的大义,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宋齐生说。
如果说决策难是修堤第一难,施工、保障同样困难重重。顶酷暑、战瘟疫、冒暴雨、斗海潮、克顽敌……无粮,新四军调集12万斤军粮送上工地。军民同仇敌忾,最终战胜了无钱、无粮、无淡水等困难。经过78天奋战,挖土近300万立方米,让海堤巍然屹立于黄海之滨。
“之前,国民党修堤屡修屡毁,屡毁屡修,宋公堤一次修筑成功,这离不开严谨的调查研究,以及严明的纪律、廉洁的作风。”徐振理说。
海边筑堤,账目如何公示于众?参与修堤的老民工孙维新回忆:“当年把手推车两个车把插进堤上,推车上贴芦席,芦席上粘贴每天的账目。”
“宋公堤并非近海修筑,北堤距离海边,现在约有8公里。”徐振理告诉记者,新四军修堤讲究科学,事事都会先调查研究。“这里是淤涨型泥沙质海滩,要减少海啸的冲击,须留足缓冲地带,让海浪冲过来就‘没劲了’。”宋公堤为何筑成“7”字形而非直线?为何先修北堤后修南堤?这都是深入调查研究后的决策。
筑堤无钱,新四军发行公债把工程建起来。国民党此前也修过堤,投入经费远超宋公堤,但一直都是有修有毁,大量资金进了私人腰包。档案有记录,乡亲们将宋乃德尊为“宋青天”,而把1940年修堤的国民党官员宋俊亮称为“送人命”。
共产党一心为民,人民也选择了共产党。新四军纪念馆里,有宋公纪功碑,宋公的毛毯、怀表、眼镜,有新四军的军装、草鞋、臂章,还有当年修堤时用的簸箕扁担……那段修堤的岁月,从未被遗忘!
海风起处云飞扬。黄海岸边扁担港村,不仅可以看到宋公堤,一同映入眼帘的还有淮河入海水道入海口大闸、苏北灌溉总渠,形成“三龙汇大海”的壮观景象。2023年,水利部公布“人民治水,百年功绩”117项水利工程,滨海县这三项工程同时入选。
当年, 抗日民主政府“治淮作为附则”的承诺,也是共产党人对民众的承诺。1951年,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治淮工程——苏北灌溉总渠开工,1998年治淮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开工,2022年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开工,有力见证了共产党的一诺千金。
沧海变桑田,丰饶沃野迎风沐雨
修筑宋公堤,保住了家园,保住了国土,保住了海岸线。如今再回首,沧海变桑田。
站在宋公堤旁的红星堡海防哨所北望,国内最大的LNG能源枢纽站——中海油盐城“绿能港”10座“气墩墩”傲然矗立。6月27日,尼日利亚“玛可玛”号液化天然气船在此完成接卸,至此“绿能港”LNG接卸量总计突破700万吨,为华东地区迎峰度夏能源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
宋公堤日夜守护的这片海岸,如今已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滨海港。海上风电叶片、天能锂电池、陶湾海洋牧场等项目纷纷落户,滨海港零碳产业园正创建省级示范园区。海堤公路蜿蜒延伸,月亮湾风景如画……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昔日黄海之滨盐碱地,如今绿意盎然、“风光”无限。9月24日,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在盐城举办,盐城将向世界展示这片红色热土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
盛夏的滨海港镇木楼村,瓜果飘香,恒茂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登铨带着村民采摘、清洗、粗加工新鲜毛豆,然后将其送至附近的海大食品有限公司。“来合作社帮工,肯干的村民年增收三四万元。”王登铨说,木楼村6852亩耕地流转了近一半,村民住上楼房,出门就是装了路灯的水泥路。“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吸引返乡青年去附近的新能源企业工作,或做起电商直播。”打开“故道南岸,美好木楼”抖音账号,木楼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顾乃东说,正是当年宋公堤保住了这个地方,才有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这个暑假,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小学学生成思锦当起了新四军纪念馆“小铁钉”讲解员,站在第五展厅宋公碑前,向参观者讲述宋公堤的故事。新四军纪念馆社教服务部主任戚华屏介绍,新四军纪念馆“小铁钉”志愿讲解服务队2019年成立,累计注册志愿者587名,开展志愿服务工作1067次,曾获评江苏省博物馆志愿服务优秀案例。
历史火炬代代相传。8月15日,滨海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宋公堤小海螺宣讲队”队员们聆听徐振理分享滨海县抗战英豪的故事。这个宣讲队于去年10月成立。“小海螺是号角,海螺也是滨海这座沿海城市的地域符号。通过小海螺,我们可以倾听历史的声音。所以,小海螺既是倾听者,也是传播者。”宣讲队队长徐文婷说。
“范公已往宋公继,拜罢先贤拜后贤”,题在宋公堤纪念亭上的对联,讲述着黄海边亘古不变的为民初心,传诵着乡亲们的感恩之情。曾经波涛汹涌,如今迎风沐雨,宋公堤畔涛声依旧,禾田无恙,稻麦丰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