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100天丨草根本色是“苏超”活力之源
2025-08-17 08:21: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安徽时评特约评论员 王志高

这个夏天,我以评论员的身份走进江苏部分城市的足球赛场,完成一场关于足球本真的精神寻访。我的目光所及之处,既有盐城海风轻拂的体育场,也有徐州尘土飞扬的露天球场,还有常州社区的塑胶草坪和南通渔村的临时场地,这些形态各异的绿茵场,用最质朴的身体记忆重塑了我对足球的认知。在辗转7场“苏超”比赛的采访中,我撰写的15篇评论只是表象,那些浸透汗水的场边笔记,才是最珍贵的收获。

盐城赛场上,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远射令我难忘。他的学生用“老师的射门像圆规画出的完美弧线”这样充满童真的比喻,让我看到了足球最纯粹的魅力。在随堂听课中,我惊讶地发现孩子们正用三角函数计算射门角度——这种专业知识的平民化演绎,是草根足球最动人的注脚。

徐州一位烧烤摊主的创意令我叹服。他用孜然粉标记黄牌、花椒粒代表红牌,构建了一套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联赛管理系统。这个发现让我在评论中写道:“当职业联赛还在为VAR系统争论不休时,民间智慧已用厨房调料搭建起自己的足球世界。”

常州社区球场上,暴雨中的一幕让我驻足:一位银行职员与建筑工人共撑一伞,热烈讨论着方才的越位判罚。这个未能见诸报端的画面,却成为我最珍视的田野影像——在这里,足球真正消弭了社会身份的界限。

在南京,临时客串边裁的经历让我对“算法时代”的足球有了新认识。外卖员球员将送餐路线、跑位路线完美融合,甚至把系统提示音当作裁判哨声。这种职业本能与运动智慧的交织,展现了数字时代草根足球的独特生命力。正如我在《“苏超”之火,烧出了城市的另一种活法》中所写:“在算法统治的缝隙里,劳动者正用身体书写着自主性的宣言。”

南通渔村的比赛最具诗意。渔民们以渔网为球门、螺号作哨音,赛后按传统方式分配渔获。这种将足球自然融入生活肌理的方式,使我在《比谁当“南哥”更重要的是——》中感慨:“真正的城市活力,源于普通人将生活热情转化为共建共享的集体实践。”

一位徐州老球迷的话如醍醐灌顶:“你们文化人总爱拔高,我们踢球不就图个痛快?”这句朴实的话语,击碎我所有的理论框架。后来我在《“苏超”火了,是偶然更是必然》中反省:“知识分子的傲慢,在于总想用概念容器盛装民间生活的汪洋。真正的体育哲思,永远带着汗碱味和泥土气。”

如今回想,那些未被记录的片段反而最显珍贵:宿迁修车匠调试球鞋的专注神情,泰州广场舞阿姨用扇子排兵布阵的创意,连云港小球迷钉在门柱上的海星信物……这些鲜活的细节,共同勾勒出中国草根足球最本真的面貌。

临行时,盐城小朋友送的芦苇足球成为最好的告别礼物。这个粗糙的手工艺品时刻提醒我:评论者的使命不在于定义足球,而在于发现并传递那些扎根民间的足球故事。

在这片土地上,足球以最原始的方式蓬勃生长,而我们只需做忠实的记录者,见证它最真实的模样。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