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梦雨
青山如黛,碧水潺潺。
林木覆盖率达31.6%,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造林面积前列;全市45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97.8%,超“十四五”目标11.4个百分点;“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美丽徐州的金色名片……这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是徐州二十年如一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答卷。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二十年间,徐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让“两山”理念落地生根,在绿色转型发展中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徐州路径。
多元探索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绿地的治理涅槃
徐州,曾因煤而兴,也一度面临“煤尽而衰”的困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城市转型必须跨越的鸿沟。关停、搬迁、兼并重组……2018年,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吹响了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的号角。
向“重”开刀,为产业涅槃破局。重点行业转型是治理攻坚的突破口。徐州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18家钢企整合为3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性焦化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222家化工企业压减至71家,24家燃煤电厂压减至15家。
这场转型的“减法”换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加法”:徐州水泥行业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焦化行业装备全面升级并实现余热利用。“老字号”走向精细化、低碳化之路,城市发展的“含金量”与“含绿量”同步提升。
向“污”宣战,让碧水重现。水污染曾是徐州突出的环境问题。曾经,奎河因污染源分散、排污口众多等常年黑臭,一度引发内涝、困扰民生。徐州将水治理作为头号民生工程,以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为抓手,实施全流域、系统性治理——从控制污染源、制定管理条例到投资建设处理设施,让奎河重焕生机。
这只是生态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截至2024年底,全市45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97.8%,超“十四五”目标11.4个百分点;17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为94.1%,超“十四五”目标11.7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Ⅲ比例达100%。
向“灰”告别,让城市幸福宜居。环境治理的成效,最终惠及民生。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从“煤灰满城”到蓝天常驻。2011年,徐州荣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首家按新标准通过复核的城市,标志着城市环境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2025年上半年,全市PM2.5浓度4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85万吨/日,5223个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82%;土壤环境状况保持良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协同推进,昔日“工业锈带”,正蜕变为宜居宜业的生态绿地。
点绿成金
从“高颜值”到高价值的产业跃升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治理是基础,转型是目标。
徐州深谙“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辩证法则,积极探索“绿金转化”公式,让生态“高颜值”持续赋能经济“高价值”。
绿水青山间,发展的新动能正持续孕育、蓬勃生长。
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化身为碧波荡漾、鸥鹭翔集的生态明珠,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在此栖息。如今,潘安湖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有效带动了区域旅游收入增长。贾汪区更凭借生态转型,被评为全国第三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创新基地。
近年来,徐州积极开展复绿、增绿、添绿等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探索“生态+文旅”融合模式,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大幅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实现富民增收。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采煤塌陷区蜕变为国家湿地公园,潘安湖的变化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
乡村巨变的同时,绿色发展理念也在深刻重塑着产业发展的新图景。徐州聚力发展“343”创新产业集群,2024年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总产值成功突破千亿元大关。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徐州以绿色工厂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转型。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4家、省级68家,“无废工厂”27家,7家企业入选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白名单,形成了“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梯度培育体系。
如今,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发展机遇:修复土地孕育高效农业,优美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绿色产业创造就业岗位,生态产品的价值在徐州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惠及千家万户。
高位谋划
从分散施策到系统推进的顶层设计
徐州生态建设的蝶变,离不开系统观念和制度创新的强力支撑。从碎片化治理到全域化、制度化推进,徐州正逐步构建起一套环环相扣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为绿色发展筑牢根基。
徐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制度创新让绿色发展理念在徐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通过出台《徐州市关于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构建“七大体系”,强化“环保铁军”专业能力。
在发展导向上,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制定出台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引导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在法制保障层面,《徐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徐州市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条例》等多部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接连出台,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美丽徐州建设的意见》《徐州市生态环境责任清单》等文件,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徐州主动深化苏皖鲁豫地区联防联治,起草《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实体化运作建议方案》,与连云港、淮北、宿州等签订《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联合执法、协同管控,让生态保护形成“一盘棋”格局。
徐州市生态环境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持续激活绿美生态建设内生动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牵头推动26项年度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示范样板改革案例入选2024年徐州市优秀改革案例;创新开展排污许可与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融合联动,发放国内首张载明重污染天气期间企业日排放限值的排污许可证;牵头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机制,联合枣庄、临沂、济宁召开2025年行政边界地区生态环境执法监测联席会议,让协同治理机制持续深化。
从制度设计到区域协同,从理念引导到法治护航,徐州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生态治理,既夯实了生态保护的根基,也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长效动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的徐州,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城乡更宜居。
绿水青山是托举当下的底气,更是擘画未来的人气。站在新的发展坐标上,徐州将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绿水青山间续写更多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