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婕
本报通讯员杨晨萍
八月的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层峦叠翠,鸟鸣啾啾。24台红外相机如同“电子哨兵”,悄然记录下獐、鼬獾、野猪等野生动物的身影。
这些大自然里的“守望者”,以最质朴的方式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守护好每一寸山林、每一片湿地,那些灵动的生命,必将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生生不息。
山林里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正是镇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生动缩影。
“颜值”提升,“体质”夯实
连日来,“镇江蓝”频频刷屏市民朋友圈。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市PM2.5年均浓度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抬头就是大片级滤镜,空气清新,心情舒畅。”市民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带来的“绿色幸福感”。这份看得见、呼吸得到的幸福,源于镇江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等系列举措,是绿色低碳转型在环境质量上的直接体现。“镇江生态环境非常好”“市区树木茂盛”“鸟鸣不绝于耳”……良好生态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和核心竞争力。
绿水青山是镇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更是镇江人倾力守护的城市特质。
存量焕新,挖潜降耗:大力推动节能降碳行动,对重点行业开展节能诊断,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
增量严控,前瞻布局:完善产业项目评估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保障发展质量。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招引引领未来的绿色产业与项目,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清洁高效,能源结构优化:全市能源结构转型持续推进,截至今年6月,全市发电装机1378.9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3.6万千瓦,占总装机的29.3%,该比重较“十三五”末提升18.1个百分点。
创新引领,探路“碳”路
镇江在绿色低碳发展上敢为人先,创新探索。
能源和碳排放管理平台(简称“碳平台”)是全国首创。碳平台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市发改委主任谈沁磊介绍,近年来,碳平台持续优化升级,从城市级到企业端,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建立了“市-区(县)-园区-企业”四级能耗监测体系,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基本信息和用能数据全覆盖。
从试点到示范,镇江“碳”路渐入佳境。身处67层楼的高度,目之所及尽是开阔与绿意。电站上水库一泓碧水,与周边秀美的仑山湖景交相辉映,已然高山出平湖,美景入画来。7月初,句容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再“上新”——5号机组并网运行,如同为风光绿电配备高效“充电宝”,用电低谷时将富余电能转化为水的势能,用电高峰时再转化为电力输出,提升了电网接纳波动性可再生能源能力,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支撑。
打造样板,镇江“蓄”势勃发。除了句容抽水蓄能电站,下蜀武岐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目前已开展预可研工作。一批能源项目建设将为电力保供和可再生能源消纳提供支撑。
碳平台的“碳管家”模式受到央视点赞,与三峡集团合作餐厨废弃物及污泥协同处置项目,被国家发改委推广;探索省市联合督察推进机制、全省首创环境问题整改“绿书包”制度、“金山绿金”计划,形成一批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成果……
绿色低碳发展路上,镇江的探索几经波折,但试点示范意义显而易见。
由点及面,扩面提质
绿色低碳发展只有可观可感,才能激发广泛参与。在镇江,多个绿色实践样本正从“点上开花”迈向“面上结果”,绘就一幅生动的发展画卷。
“零碳岛”的绿色嬗变是一个典范。作为长江中的生态宝岛和总书记视察地,丹徒区世业镇正加速打造长江“零碳岛”。早在2014年,这里就探索出“农光互补”新模式——光伏电板“兼职”蔬菜大棚。如今,稳步提升的光伏装机容量与双排式滴灌、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深度融合,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种植面积从不足200亩跃升至6000亩,亩均收益超万元,优质农产品成功打入高端市场。
岛上生活同样浸润着低碳理念。“慢行片区+慢行通道”的出行体系、低碳旅游路线和民宿建设、精心打造的亲水平台与河道景观,让鲜果采摘与文化体验交织。世业镇正从单纯“种”风景转向系统“育”景点、聚力“创”品牌,“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的美丽图景令人流连。
扬中高新区则为园区循环发展提供了范式。面对“双碳”目标挑战,扬中高新区以需求革新引领技术革新,从“让企业多省一点”出发,因地制宜实施“金屋顶”计划,让光伏板跃上屋顶、铺就道路、跨越桥梁,化身大功率“充电宝”,年节电超过3520万千瓦时。
理念之变催生发展之变。扬中高新区锚定“电气岛”“光伏岛”目标,布局智能电气与光伏产业链,大全集团、大航有能等本土龙头企业强势崛起。绿色低碳非但没有成为负担,反而转化为强劲的内生动力。如今,该区正积极“走出去”,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区域合作与产学研融合,持续拓宽绿色发展之路。
从江岛到园区,从田野到云端,镇江的绿色实践正突破“盆景”局限,汇聚成可感可学的“风景”。目前,我市绿色低碳已逐渐形成矩阵式发展态势,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6家、国家级绿色园区2家;省级绿色工厂71家、省级绿色园区1家;市级以上绿色工厂198家。
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漫漫、亦灿灿,沿着这条越走越宽的转型之路,镇江正以澎湃的绿色动能,绘就高质量发展更加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