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张 稳
这个夏天,“苏超”以席卷全网之势成为现象级顶流。截至8月14日,仅在抖音平台,“苏超”等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突破280亿次。全国14亿人,相当于平均每人观看了20次。真可谓是,凡有井水处,都在谈“苏超”。
和大多数江苏省外网友一样,我是从“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等层出不穷的出圈热梗中,开始关注“苏超”的,只是最初并没有太多关注赛事本身。
端午节期间,这项业余足球赛事迅速由区域性话题演变成全国关注的热点。接到前往江苏探究“苏超”为何会火爆的采访任务后,我和同事深入南京、常州、徐州、无锡等地,现场观看“苏超”比赛,采访“苏超”的参与者、组织者和足球、文旅行业从业者,推出《独立调查丨苏超“破圈”记》系列报道,从经济基础、文化基因、组织创新等维度,揭示“苏超”从区域性赛事跃升为全国性IP的必然逻辑。
原来,一张10元足球门票,真能踢出数以亿计的“大生意”。在江苏各地采访的那些天,我深刻感受到“苏超”的火爆和独特。在赛场内感受球员们的拼搏和球迷的热情,在赛场外见证一票难求以及对当地旅游、餐饮等消费的带动作用,切身感受到何为“体育局长输球的委屈,全写在了文旅局长的笑脸上”。
作为一项业余联赛,“苏超”为何会组织动员得这么好?正是带着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在采访中格外关注其背后的运作机制。有这样几件小事,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采访中,无论是球员、教练还是组织者、运营方,无一例外地提到这样一个词:政府重视。以徐州为例,足协主席感受到的重视是:徐州市体育局从2月就开始着手集中选拔队员,还专门请来专业教练团队。为了保障训练水平,徐州队还多次到山东鲁能足球训练基地集训。球员们感受到的重视是:政府部门为他们向工作单位、学校请假,学校也专门为学生球员重新安排考试事宜,让他们专心备战。球迷感受到的重视是:无论多么火爆也没有涨价的门票,各地文旅局推出免门票等优惠套餐,为方便球迷到客场观赛推出的球迷专列等。可以说,各种宠球迷操作,数不胜数。
另外,最初筹备时,组委会担心冷场,只要求2000个座位的小体育场。后来因一票难求、场场爆满,多支参赛队伍迅速将比赛场地更换到奥体中心,效率之高可见一斑。
徐州队率先将比赛场地移至能够容纳3万多人的徐州奥体中心,据悉当地主要领导专门协调了此事。徐州市奥体中心体育场负责人说,在距离下一场比赛仅剩一周的情况下接到要承办“苏超”比赛的通知,立马组织人员对足球场局部地区进行修补完善,新买草皮并更换全进口的地埋式喷淋系统以及更衣柜、球员替补席等,所有的硬件、软件设施都完全按照职业标准。这种速度和效率,完全超出了以往任何一场赛事,甚至现场大屏直到比赛当天才调试完成。
“苏超”的比赛还在继续,城市发展的新赛程才刚开场。无论是球场上还是赛场外,期待“苏超”在后半程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