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记者 陈晨曦
夏日去了一趟南京,便和“苏超”有了牵绊。
在球场上,我看到了属于足球的真挚、纯粹和感动。此后,每场观赛人数的刷新,每个精彩进球的诞生,每个热门话题的传播,都自然而然地引起我的关注,也丰富着对“苏超”的理解与感受。对我而言,千里之外的“苏超”魅力,持久绵长。
6月底,“苏超”赛场发生的一幕最让我动容——几千球迷在看台上掀起了“榕江加油”的声浪,直抵人心却也猝不及防。这正是足球带来的温暖力量,球迷释放出的浓浓善意,竟让人感觉江苏与贵州仿佛只隔着一座球场。
自此,“苏超”“村超”除了惺惺相惜之外,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感联结。“患难见真情!这是两‘超’的再次联动,意义超出了足球范畴,榕江人民会记住这份情谊,也会尽力回馈。”这是“村超”在《人民日报》上的公开致谢。
我也曾去过榕江,在那里见过和“苏超”内核几乎一般无二的足球。虽然两者规模并不一样,但带来的参与感和快乐却很一样;虽然两者技战术水平并不一样,但为了进球而奔跑的努力却很一样。
从“村超”到“苏超”,两者都有一份赤诚,一种责任,擎起了社会足球的柱梁,甚至改变着中国足球的生态。足球改革是一道大题,想解开它,绝非朝夕之功。不过,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也从不是割裂的,实力和成绩,都得在健康、深厚、鲜活的基层足球文化土壤中才能发展得好。
“苏超”能在这个夏天成为顶流,是因为它真正让普通人成为主角,将百姓的参与和共情做到极致,让足球真正“接了地气、聚了人气、暖了人心”。
这也是我百日来观察“苏超”的一贯认知。就像我和同事在《“苏超”火了,其他地方可以“抄作业”吗?》一文写的那样:“虽是政府牵头搭台,‘苏超’并未高举高打,而是打造成了百姓身边的联赛。”
在苏采访期间,我看到了南京队客场对阵淮安队,南京市政府与铁路部门沟通,开通了南京站往返淮安东站的首趟“苏超”球迷高铁专列;看到了苏州队客场挑战连云港队,苏州市体育局协调组织,球迷只需购买球迷专列套餐,即可直通赛事现场;还看到了徐州队主场迎战镇江队,徐州公交集团开设观赛接驳专线,球迷可从徐州东站直达徐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可以说,这100天的探索前行,“苏超”不负每一位关注者的期待。
最后,我想用同事的一段评论作为我结尾的“嘴替”:“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奖杯陈列室,而在普通人能否在这里活出尊严感、价值感、参与感,还有让每个人相信‘只要你们拼,我们就一直在’的温度。喊出‘加油’的这一刻,你我或许都是‘常州队’——那么平凡,又那么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