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蔡姝雯 王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如何发挥知识产权制度作用,着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效果,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网、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中国江苏网和“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节目,邀请省知识产权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杰,围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网友互动交流。
激励创新的“防护盾”,推动创新的“导航仪”
交流现场,一组最新数据引发网友关注:截至今年6月,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7.19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8.81件,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上半年,我省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省总授权量达89.8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42个百分点;上半年,我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明专利授权量达3.43万件,居全国第三,其中高端纺织、半导体、高端装备3个集群领域均居全国第一。
这些数据意味着什么?李杰说,知识产权创造量多质优、企业创新活力持续增强、重点产业发展后劲充足,这为我省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的‘防护盾’,也是推动创新的‘导航仪’。”李杰用两个关键词,并结合生动案例,向网友介绍了知识产权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与技术双重支撑作用。
知识产权“短期独占+长期共享”的制度设计,既保障创新动力,又让技术最终惠及全民,成为激励创新的“防护盾”。以药品研发为例,平均每个新药研发投入超10亿美元、研发周期需要10年,专利制度通过给予创新者一定期间(一般为20年)的专有权,保障其收回成本并获取一定经济利益,从而鼓励更多人投入药品研发。专利到期后,知识产权内容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人。比如一款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在专利保护期内,每盒卖158元,专利到期后,生产的企业多了,每盒价格降到32元。
专利文献记载了人类90%以上的新技术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和分析,可以识别技术的成熟度、发展趋势、热点和空白点等,使其成为推动创新的“导航仪”。企业依此可以清晰定位自身在产业链、技术链、创新链中的地位,识别研判可能的风险及挑战,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及路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依此可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和创新重点,为规划产业布局、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提供有效支撑,为创新提速提质。据统计,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可以缩短60%的科研周期,节约40%的科研经费。
成果转化的桥梁,撬动资金的杠杆
一位来自高校科研岗位的网友提问:“近期我省在倡导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请问在‘双创’融合过程中,知识产权扮演什么角色?”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在‘双创’融合中发挥关键作用。”李杰表示,知识产权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是撬动资金的杠杆,也是支撑创新生态的关键服务要素。
近年来,省知识产权局通过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持续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多层次、分类别开展专利供需对接,推动专利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
知识产权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为了更好地将企业“知产”转化为“资产”,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委金融办、财政厅等部门,积极开展国家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企对接”“入园惠企”等活动,推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金融赋能。
高效、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业,已成为现代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省制定出台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运营、金融、评估等新业态新模式,有效培育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当前,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热议话题。“‘内卷式’竞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正逐渐由‘拼价格’转向‘拼专利’。”李杰表示,对此,省知识产权局在强化监测、及时预警的同时,面向初创企业开展相关培训,助其提高知识产权布局意识和纠纷应对能力;支持头部企业不断探索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打造商标品牌竞争优势,避免陷入“卷价格”“卷成本”的恶性循环;同时,引导行业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推动技术交流和应用,降低专利使用成本,打破低效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困局,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1+13+N”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建成,“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启动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目前,我省已率先建成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牵头、13个设区市保护中心全覆盖、N个快速维权中心协同发展的“1+13+N”快速协同保护体系,让科技创新成果得到更高效、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具体体现在三“快”——专利授权快、侵权纠纷处理快、涉外维权应对快。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面向我省“1650”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护中心开展专利预审、开通快速通道,发明专利授权周期由原来的平均22个月缩短至3个月,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周期由12个月缩短至6个月,外观设计专利授权周期由6个月缩短至2周;全省依托各保护中心搭建行政、司法、调解、仲裁等多元纠纷解决渠道,2024年度全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处理知识产权案件超1万件,平均办理时间不超过2周。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开放大省、外贸大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既是企业出海的“刚需”,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省知识产权局通过织密防护、响应、保障、人才“四张网”,切实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目前,我省拥有国际专利的企业已超7000家,获批建设14家国家级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专家库专家超200名,服务机构库合作机构近20家。
知识产权维权过程中,往往存在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难题,近年来省知识产权局坚持“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不断提升协同保护效能。比如,与省法院共同加强“技术调查官”队伍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技术专家参与案件办理,显著提升执法部门办理复杂技术案件的能力和效率;利用“江苏微解纷”多元矛盾调解平台,通过“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模式赋予调解结果法律强制力,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解纷服务。
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仍存在体制、执法和协调等问题有待解决。对此,李杰表示,我省已于4月启动“知识产权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力图通过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微改革”、快速协同保护“共同体”建设、涉外护航行动、智慧监管赋能、知识产权“守护消费”等十个方面具体举措,为创新发展营造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知识产权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