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程锦欣严晓峰
“王家琪接球!准备起脚、打门!”8月7日,南京市体育训练中心绿茵场上,南京市队男足U10梯队的小将们正全力备战2025年江苏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
“今晚有人去江心洲E3PARK体育公园约球吗?”同一天,在民间约球群里,足球爱好者章骏向群成员们发出邀请,体验南京新开放的足球场地。
“终于抢到‘苏超’南京队主场对战盐城队的门票了!现场看球,期待值拉满!”8月8日,球迷仲伟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电子票根。
……
从青少年梯队的“夏练三伏”到社区球场的全民狂欢,从专业场馆的赛事激战到校园场地的开放共享,南京正以“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担当,将足球运动融入城市肌理,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足球故事。
全省唯一:政策护航,夯实“三挂牌”城市足球根基
8月17日,“苏超”第九轮,南京队即将主场对阵盐城队。持续引发热潮的“苏超”,其前身就和“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有关。
去年,在江苏省两个“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南京和苏州之间,进行了一场“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当晚,约3.2万名观众涌入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观赛。当时部分参赛球员,也出现在今年“苏超”南京队里。
南京不但是“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还是“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全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省在足球领域唯一“三挂牌”的城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夯实足球根基,去年,我市出台《南京市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工作方案(2024—2027年)》,对南京足球改革发展工作和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提出阶段性目标,深入探索足球改革发展的南京实践。
《方案》从健全城市足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青少年足球高质量发展、提升职业足球发展水平、推动社会足球蓬勃发展、加快足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群众身边的足球场地设施等方面提出22项重点工作。
在政策扶持下,南京足球发展取得阶段性进步。在2024年“省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中,我市22支学校代表队参赛,其中12支队伍进入前八,最终夺得2个组别冠军、1个组别亚军。2024年5月,中国女子二队夺得首届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冠军,其中石欣芮、薛雅文、迟睿、朱越、马梓萌等5名球员来自南京。
校园足球:从“娃娃”抓起,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注意球的落点!”“传球要用力,出球果断点!”8月7日上午,正值暑假,南京市体育训练中心一片片足球场上,留下了不同年龄段足球小将们奔跑的身影,他们均来自南京市级足球队的各个梯队。
身影背后,是《方案》中明确的这些目标——到2025年底,我市足球特色学校30%以上的班级有球队参加校内联赛,4个以上区完成青训中心布局和“631”一条龙升学体系建设(每县区至少布局6所小学、3所初中和1所高中,畅通小学、初中、高中相衔接),组织城市U10—U15男、女足各级梯队稳定参加重点城市赛事。
以南京市队目前最小年龄组别U10梯队为例,这个暑假队员们每天上午9:30集合,训练至大约11:45,一周7天“全勤”。“足球是一项非常能培养孩子团队意识、沟通能力以及身体协调性的运动,进入8月份,孩子们加大了训练频率,大约一天两练,备战2025年江苏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南京市队男足U10梯队主教练戈伟介绍,目前队伍里有40多名球员,来自全市不同学校,从一场场比赛中选拔而来。
作为全省唯一拥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的城市,“青训”是南京足球发展的关键。以“校长杯”“校际杯”“区长杯”“市长杯”四级联赛为核心,我市已构建起完备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
戈伟介绍,南京的青少年足球普及度高,水平较为领先,秉承“学训并重”的理念,队伍中的大多数孩子不仅球踢得好,学习成绩也优异。
如何留住品学兼优的人才?在足球小将的升学道路中,健全的保障政策让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通道变得畅通。目前,南京共建成4家市级青训中心、12家区级青训中心。另外,6所市级后备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市招生,14所区级后备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区招生,11所高中面向全市招收足球特长生,4个区完成“631”体系建设。市足球运动学校和南京体育学院、河海大学足球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共同推进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通过‘区长杯’‘市长杯’等,我们会挑选出比较有特点的球员,再做一些专项测试,最后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和比赛,基本就能看出一个球员的潜力、能力。”戈伟说。自2024年开始,南京在全年龄段开展青训中心联赛,打造培养全市足球精英人才的品牌赛事。目前,常年参加校园足球竞赛活动人数近20万人次。
社会足球:“遍地开花”,构建全民参与“足球生态圈”
“今晚来个‘养生局’,去试试新开放的场地?”南京人不仅爱看球,球迷们还自发创新出足球相关的各类服务供给。8月7日晚,在江心洲E3PARK体育公园,一场民间足球比赛正在进行。坐在场边等待上场的章骏介绍,场上正在踢球的爱好者有周边小区居民,也有特意从秦淮区赶来“踩场”的。
通过线上约赛群,他们相聚于此。在群里,南京各区300多支民间球队负责人和20多家经营性足球场负责人济济一堂。不论是“养生局”“出汗局”还是“高手局”,他们随时组局,匹配场地和对手。该社群不仅方便各支队伍相互约球,还提供裁判服务和直播服务。类似的社会组织还有很多,一个朝气蓬勃的“足球生态圈”已经在南京形成。
在南京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路线图中,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加强城市竞赛体系设计,推动社会足球蓬勃发展,是重要发力点。数据显示,近年来,南京市区两级足球赛事活动社会活跃人口达十万余人,活跃度达1.1%,累计注册社会足球俱乐部近200家。
在南京,多元赛事织密群众参与网络,足球运动已经融入生活。这个夏天,万众瞩目的“苏超”赛场外,各区、街道、企事业单位自己的“超级联赛”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8月8日晚,在2025年南京市“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上,远道而来的贵州榕江“村超”两汪村足球队与南京建邺天晟球队展开对决,射门时的呐喊不输职业赛场;7月2日下午,建邺区首届“红邺杯”足球邀请赛正式开幕,区级机关、街道、园区与国企的12支队伍参赛;6月29日,江宁区第九届足球联赛暨江宁区职工足球比赛精彩落幕,69支队伍、近2000名足球爱好者参加,4个月内总计进行了450场比赛……
南京的足球普及度如何?通过组织“微社区”足球俱乐部,鼓励业余足球队参加中冠联赛和中国足协杯赛,组织南京“足协杯”“社区杯”足球赛、机关邀请赛、村超联赛等,目前,南京已逐步建立市、区两级社会足球赛事体系。
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南京始终将社会足球作为夯实足球根基、激发城市体育活力的关键抓手,通过构建多元赛事体系,让足球运动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场地设施:举步可达,打通绿茵网络“最后一公里”
8月6日傍晚,在新城科技园工作的郁先生下班后换上球衣,和同事步行来到办公室楼下的西城·夜未央运动街区今年新开放的星光足球场。他告诉记者,因为年轻人多,又挨着设施先进的足球场,园区很多公司都组织了自己的球队,“有些是员工自发组织的,有些是单位工会组织的。”足球不仅丰富了南京人业余生活,也成为“上班族”喜欢的一种社交方式。
球场举步可达,让市民的踢球热情更加高涨。按照南京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的目标,到2025年底,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达到1.2块以上,要科学规划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提高足球场地开放利用效率。
以河西片区为例,方圆几公里、车程10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密布多片足球场。距离西城·夜未央1.2公里的悦宁体育活动中心,有4片足球场,球场负责人曹经理表示,每到晚间的高峰期,球场使用率都保持80%以上。
到2027年底,南京要建1座专业足球场。在南京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进程中,专业足球场地的迭代升级,也成为彰显城市足球实力的重要标志。今年下半年,南京青奥体育公园体育场计划启动改造,建成后,将成为可容纳5万人的专业足球场。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2亿元,预计2026年7月初完工。
从承载记忆的五台山体育中心体育场,到功能完备的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再到即将蝶变的青奥体育公园体育场,南京专业足球场地资源持续优化,为城市足球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为积极建设群众身边的足球场地设施,南京还鼓励推进校园足球场地向社会开放。今年暑假期间,约90所学校体育场对外开放,为“家校社”协同推进足球普及搭建了重要平台。
从历史地标到现代场馆,从专业赛场到校园球场,南京球场建设构建起“专业引领、社区覆盖、校园联动”的立体网络。建设足球场地,已纳入南京的民生实事工程,2022年以来,全市共新建近40片社会足球场地,目前全市每万人拥有球场1.2片。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贴近社区、园区的足球场地设施,绿茵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
政策护航、场地惠民。通过科学规划、多元投入、高效利用,南京构建起覆盖城乡、类型多样、功能完善的足球场地体系。
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南京蹄疾步稳——这一切,让越来越多学生青年因热爱足球而焕发不一样的青春,让越来越多人因为足球而享受人生,因足球爱上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