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粤海、尹晖、孙暐
盛夏时节,锡山区映月湖科技园一企业车间内,一台重载机器人平稳托起重达2吨的金属工件,精准送入加工点位。操作屏上实时的机械动作与数据参数正构建着生产线的“数字孪生”。这一幕正是国内机床行业柔性制造系统和整体重载自动化产品的标杆企业——无锡微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实力体现。比盛夏气温更热的,是制造业向智能化突围的势头。公司总经理魏振南指着车间数据流,眼神笃定地说道:“我们要做就做‘难且正确的事’,在机床的每一条数据里‘抠出’智造的可能。”
在细分赛道上扎深根
走进微茗智能的测试车间,一台加装了数字传感器的数控机床正在运行。技术人员突然输入一组错误参数,屏幕瞬间亮起红灯,主轴在毫秒间停止转动。“这是微茗研发的‘机床安全气囊’,能避免一次可能造成数十万元损失的碰撞。”魏振南蹲下身,指着传感器连接线说,2016年刚创业时,车间师傅总说“主轴碰不得”,这成了我们推进机床智能化的起点。
彼时,工业互联网概念尚未普及,魏振南带着团队,在一间小办公室里啃起了硬骨头。国外的柔性生产线控制软件动辄百万,微茗想做的是一套能让中国人用得起的方案。
如今,微茗的机床行业柔性自动化线控软件已占据国内同类市场主要份额,价格仅为国外产品的50%。在无锡航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这套柔性自动化线控软件持续释放效能:相较于传统单机加工模式,柔性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了40%,所需人员数量减少了80%。
让国产设备替代进口设备不是喊口号,更重要的是把别人不愿做的细节做到极致。2018年,微茗在机床数据应用领域崭露头角,在国内率先提出机电一体化数据应用方向,开发出刀具监控、预测性维护等功能,就像给机床装了“听诊器”,能提前预判故障,在看不见的数据里挖出了真金白银。
在行业痛点处辟新径
“500公斤以上的零件怎么自动上下料?”2019年,一位航空航天客户的提问,让微茗将目光投向了重载机器人这片“无人区”。当时,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关节机器人负载大多低于500公斤,500公斤以上重型零件搬运长期依赖人工吊装,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安全隐患,成为制约行业升级的突出痛点。
作为深耕机床领域的柔性制造系统供应商,微茗对这一“拦路虎”深有体会。“2吨以上的零件靠天车吊装,效率低还危险。”微茗全资子公司无锡高格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直言,重载机器人研发之路布满荆棘,仅材料选择就测试了十几种钢材,最终才找到兼顾刚性与轻量化的最优配方。
公司负责人介绍,微茗车间里那台形似叉车的重载堆垛机器人,能稳稳搬运1.5吨重的钢坯,放料定位精度控制在±0.5毫米内,还能快速识别产品并与机床精准交互。相较国外同类产品,微茗机器人性价比优势显著——价格仅为国外的50%,还能提供定制化服务,更贴合国内企业需求。
从软件到硬件的跨越,彰显微茗“以数据反哺制造”的独特逻辑。这款机器人不只是机械臂,更是“会思考的搬运工”,通过对接数字化系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2023年产品落地后,迅速打入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如今已成为微茗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印证了其“从场景中找痛点,向痛点要方案”的发展路径。
在长周期里谋突破
工业母机是“制器之器”“自强之基”,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近年来,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取得长足进步,但目前国内70%的高档数控系统仍依靠进口,这折射出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大而不强”的窘况。产业链短板和“卡脖子”问题犹如一道道枷锁,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母机产业发展。这是我国工业母机行业的痛点,也是微茗的机会。魏振南表示,重振无锡工业母机行业是微茗作为无锡企业的使命。
高端机床制造是国产工业母机行业亟待攻克的领域,数控系统则是高端机床制造的核心。作为工业母机的“大脑”,数控系统在数控机床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是微茗下一个十年要啃的硬骨头。微茗自成立以来,服务大量工业母机客户,沉淀下的海量加工数据成了研发数控系统的“底气”。
今年四月,“世界四大机床展”之一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在北京开幕,微茗携多款产品亮相,并与多家合作伙伴带来覆盖全场景的智能解决方案,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与客户关注。
坚持做“难且正确”的事,微茗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成立九年来,年度合同额不断攀升,去年年度合同额超2亿元,净营收同比增长超30%;微茗从7人团队发展到200多人。微茗营销副总宋健深有感触的是,无锡的营商环境和人才政策都很到位,而且无锡的职业教育很发达,在无锡本地就能招聘到微茗需要的人才。
“我们不追风口,就做工业母机行业的‘数控系统专家’。”在魏振南眼里,制造业升级不仅是百米冲刺,更是万米长跑,能跑到终点的,一定是最懂行业的人。微茗要做的,就是在细分领域扎深根,在长周期里磨硬功,在制造业升级的浪潮中,走出属于中国企业的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