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一直秉持的科研理念。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召开,盖钧镒获授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60多年,盖钧镒跑遍中国的大豆产区,带领团队建立起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资源库、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育成20多个大豆新品种,本人先后获得中国大豆科学最高成就奖、世界大豆研究大会终身成就奖。如今,89岁高龄的他仍每天埋首实验室,指导学生科研。
5月26日下午,盖钧镒院士先进事迹学习交流座谈会在南京农业大学举行。座谈会上,与盖钧镒长期共事的科研团队成员、受其悉心指导的学生代表通过生动的事例,深情讲述了他心有大我、潜心科研、提携后学的大家风范和高尚品格。
“盖老师的事迹让我深深感悟到一个道理,真正的勋章不在胸前,而在农民丰收的笑脸里。”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赵晋铭回想起几天前,他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代盖老师领奖时的感受,“自己像是未成熟的‘豆苗’,在替一棵参天大树接受太阳的照耀。”
“在颁奖的致敬词中,当听到‘民族脊梁’‘使命如天’时,我想到盖老师常说的话:‘一想到国产大豆我就有压力,中国农业必须有自给自足的能力’;当听到‘脚踏实地’‘不懈奋斗’时,我想到3年前我和盖老师在田间看大豆时浑身湿透、不断抱怨酷暑时,盖老师喊我们去休息,自己仍然弯着腰数着大豆主茎节数,遇到好的品系还把我们喊过来详细传授选种经验……”赵晋铭还想起,种子库里的瓶瓶罐罐里装着盖老师跋山涉水从全国收集来的珍贵种子,“他曾说,这些种质资源是国家的财富,他保管50年了,现在交给我们,一定要用好它们。我们作为接力者,要把这份责任刻进骨子里。”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博士后、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研究员蒋慕东讲述了一把剃须刀背后的故事。1957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盖老师响应号召,到涟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干农活、上河工、挖斗渠。离开时,他把下乡买的刮胡刀送给青年伙伴丁家政。几十年过去,丁家政依然保留着这把剃须刀,这一普通的物件成为他们深厚友谊的见证。
“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的心情。”盖钧镒在当天的发言中表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他今后工作的动力。“我只是在党和人民的指引下,做了应该做的。”他说,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引导学生在发展农业中建功立业,是一名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作为农业大学的教师,我接下来的工作,还是要为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三农’发展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