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户外活动的好时节。在苏州,郊野公园日益成为群众徒步登山、休闲娱乐的新宠。以虞山雄鹰线郊野公园为例,今年“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16.4万人次,同比增长41.38%。去年,该线路全年客流更是突破235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实现营收近2亿元。
人气的背后,是一场关乎土地、产权与发展的深刻转型。作为水域面积占比34.6%的典型平原水乡,苏州山林资源有限,但群众对自然空间的需求却与日俱增。面对这一矛盾,我市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借助郊野公园建设,探索出一条平原水乡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需求旺、供给弱
改革从“权”破题
每逢周五,登山爱好者李欣所在的“周末徒步群”便热闹起来。李欣告诉记者:“以前想找一片环境好的山林徒步很难,今年公布了这么多郊野公园,周末约朋友爬山特别惬意。”
她的感受道出许多苏州人的心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休闲方式升级,近年来群众对自然生态空间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登山徒步、生态露营、自然观察等户外活动参与人数持续攀升。然而,苏州作为典型的平原水乡,山林资源有限,可供开发的郊野空间不足。
资源约束之外,既有的郊野区域也存在不少短板:基础设施覆盖不足,登山步道连贯性较差,服务配套设施严重欠缺。与此同时,集体林业资源管理也存在权属不清、经营分散、效益低下等问题。
面对“需求旺”与“供给弱”的突出矛盾,苏州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郊野公园建设有机结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难题。去年12月起,全市分阶段开展郊野公园资源摸底与评估,系统梳理出27处意向区域,围绕开放共享、生态健康、景观特色与配套设施等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今年重点打造9个山地型郊野公园。
今年4月29日举行的“绿美江苏·生态旅游”系列推介暨苏州市郊野公园宣传推广周活动上,虞山雄鹰线、旺山、树山、米堆山、五龙山等首批5大郊野公园正式获授牌,标志着这场以郊野公园为载体的改革全面启动。
轻介入、重共享
多元共治绘就新图景
苏州郊野公园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民生导向、因地制宜、节约集约”原则,不新增建设、不新划红线、不增加基层负担。在规划层面,全市积极推进郊野公园概念规划和建设导则的编制,使其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等有效衔接,确保布局科学合理。
实施过程中,重点完善特色景点、慢行步道、自然风貌、导览标识和配套设施5大系统的建设。观景平台成为亮点工程,全市共摸排34处观景台点位,秉持“低扰动、轻建设、原真质朴”的理念进行改造提升,因地制宜开展景观营造、观景视廊打通、配套服务设施优化等工作。截至目前,新增标识标牌13块,补植绿化景观383亩,修枝扩展观景视廊44处,增配垃圾桶、休息椅等设施29处,增设安全护栏11处。
苏州市林业站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创新探索“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共管模式。线上,通过苏州园林官微、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布郊野专题内容300余篇,推广登山徒步路线、林果采摘、夏日避暑等活动;线下,联合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徒步登山、森林探索等活动,倡导“文明无痕”登山理念,为郊野公园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如今,在树山郊野公园,常能看到志愿者清理垃圾的身影;在旺山郊野公园的亲子研学活动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自然知识,全社会共建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苏州同步推进山地森林生态环境提升和乡村林业修复工程。今年以来,全市共实施造林绿化工程70项,完成营造林2.04万亩,新建和改造省级绿美村庄8个。这些举措优化了森林结构、提升了生态品质,也显著改善了郊野公园的整体环境,为户外休闲活动提供了更优质的载体。
“流量”变“留量”
风景真正成了好经济
随着郊野公园建设持续推进,苏州的生态本底不断夯实,郊野休闲活力显著增强。今年以来,全市累计举办各类郊野户外活动90余次,逐步形成“有生态、有场景、有人气”的良性循环。这些活动带动郊野公园累计接待游客435万人次。
人气的聚集激活消费市场,生态效益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惠及群众与乡村社区。郊野公园不仅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重要载体,更逐步发展为城乡融合的新纽带和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虞山雄鹰线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的“现象级IP”,12公里徒步线路以“雄鹰振翅”之形串联龙潭碧水、网红石、联珠洞等景观,去年吸引游客超235万人次,其中60%来自外地,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营收近2亿元,实现从体育旅游“流量”向文旅消费“能量”的转化,成为“流量”变“留量”的鲜活范例。
据透露,今年国庆假期前,苏州第二批郊野公园将正式亮相。苏州不断拓展绿色空间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形成“口袋社区—城市综合—自然郊野”的城乡公园三级体系。这条以集体林权制度创新为支点的改革之路,正有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惠及于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在苏州水乡山野间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