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3位“博士护士”
2025-05-12 07:5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安莹 杨彦

近年来,“博士护士”成为江苏护理行业的一道新风景。从传统“打针发药”到如今参与科研创新,越来越多高学历护士用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扎实的理论学习,在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国际护士节前夕,记者走近3位“博士护士”,记录下她们如何用专业知识重塑护理行业生态。

“护士是多学科沟通协调中心”

南京大学护理学研究所所长、南京鼓楼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陈璐是我省第一位护理学博士。“我的本科、硕士都是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的,硕士学的是中西医结合护理,毕业后在南京鼓楼医院工作。2013年,我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临床护理学博士,该校护理学专业在全球排名第五。”陈璐告诉记者,入学要考雅思,面试就进行了三轮,4年的学习,一步步挑战一关关过,终于拿下博士学位。

“现在护理学科已经是独立一级学科,有很多问题需要用更科学更严谨的方法去解决。有了博士经历,其实并不是说拿到一本证书有多重要,而是经过4年的学习,我在思维方式上有了转变,在处理日常工作问题上也能够更加主动。”陈璐说。

陈璐一直关注慢病领域。2019年,她创新提出“互联网+”慢病居家护理优化策略。2021年起她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慢病居家护理新机制研究,由此形成“慢病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跨越,获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等奖项。

在政策支持下,陈璐的医疗创新项目也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能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吸痰包,在全国约20个省份推广;基于红外线原理的闭眼测瞳孔监测系统,精准且不影响患者休息,解决了临床难题;针对卧床患者设计的大便自动清洗器,既保护了患者,又减轻了护士工作负担。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仅是简单的灵感闪现,更是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跨学科合作实现的突破。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工作搭档除了医生,还有药师、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我们还会与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专家合作。护士可以是多学科沟通协调的中心,调动多种资源推动创新转化落地,更具体地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好的护理如同精密齿轮协同作战”

在临床一线奋战16年后,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护士长兼病区护士长刘扣英选择在40岁开始读博。

“读博之前,面临临床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我们都会用前辈经验来解决,有时能迎刃而解,有时久久不能解决。我心中常有疑惑,同样问题同样措施,为什么有不一样的结果?于是就想进一步通过系统学习,提升科研能力,帮助临床科学地解决更多护理问题。”刘扣英说。

在读博过程中,刘扣英关注的也是临床问题的解决,她的博士课题聚焦的是临床比较常见问题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刘扣英目前临床主要工作,是参与医生护理查房、患者延续护理和预见性病房管理。“作为临床护理博士,我们仍然常在患者病床边,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做到明察秋毫,识别患者病情微小变化。”刘扣英所在病区有很多肺癌患者,治疗重点是肿瘤,但很多小问题也会对患者产生不小影响,护士们要通过专业分析,为医生提供更有价值的线索,提醒医生及时进行检查,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识别病因,为后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力支持,为临床诊疗效率与质量提升贡献力量。

“循证护理能力让护理措施更科学,系统思维帮助优化流程,领导力帮助推动项目开展。”刘扣英用这三句话概括读博经历锻炼的能力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与改变。

“护理核心价值在于将人性化关怀转化为可量化的健康产出,在微观个体与宏观体系间架起变革桥梁。”在刘扣英看来,好的护理如同精密齿轮协同作战,既解决显性临床问题,更通过系统化干预重塑医疗价值链。

“不仅要救生命,更要管生命质量”

无锡市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曹晓东是位80后,曾经是无锡首位护理学硕士,去年开始到南京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很多人认为护士工作只是“发发药、打打针”,做护士需要博士学历吗?

“2008年,全院只有我一个硕士,现在有了近50名硕士,博士也不再是高不可攀。护士是专业技术人才,学科发展需要高学历人才引领。”曹晓东坦言,读博士不仅是自我突破,更是为护理人打开一扇窗——让年轻人看到,我们的职业可以有更高的山峰。

在她看来,护理与医疗同为一级学科,却长期面临“专业性不足”的质疑。通过博士阶段的系统训练,她将科研思维融入护理实践,提高独立科研能力。

以肺移植患者的全程管理为例,曹晓东带领团队构建的“肺移植全周期康复体系”,突破传统围手术期护理的局限,将管理延伸至患者终身。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管理App,团队实现术后并发症的早期预警、用药依从性远程监控以及个性化康复指导。这项获得2024年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的创新成果,让肺移植患者最长生存期达到10余年,更印证了护理科研的临床价值——“我们不仅要救生命,更要管生命质量”。

护理学博士的价值,还在于搭建起临床与科研的立交桥。如今,曹晓东虽然走上了管理岗位,但也没有脱离临床工作,她还是胸外科护理学科带头人,一些科研选题也都是来源于临床。

“医疗与护理本该是并行的双轨。”曹晓东常以“高级实践护士”的国际趋势为例,鼓励年轻护士们,高学历护士通过多点执业,深入社区慢病管理、居家临终关怀等医疗体系薄弱环节;专科护士凭借扎实的科研能力,在疑难病症护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她认为,当更多护理学博士走向前沿,这个职业将不再只是“白衣天使”的温情注解,而是成为一支兼具人文温度与学术高度的专业力量。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