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宋金淦 周冬晴
4月28日下午,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内,17名年轻人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毕业时刻”,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一年前,他们大多是从未种过田的农业“小白”;一年后,他们已成为草莓产业“小能手”。
2024年4月,盐都区委组织部联合区农业农村局启动草莓产业“星火计划”,面向全区各村(社区)定制村干和后备干部进行招录。通过个人报名和组织遴选,最终17名青年来到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参加为期一年的草莓育苗、种植、生产管理及销售经营等实用技术培训。
一年时间里,这17名年轻人经历了什么,又收获了什么?
泥巴裹满裤腿
一切从零开始
“把这群宝宝喊过来,他们能懂个啥?”
最初,看见草莓园来了一群皮肤白净的小年轻,村民们投来怀疑的目光。
顾不了耳边的质疑声,这群年轻人一头扎进园区大棚里。在这里,他们有了“带班老师”——省农科院亚夫科技特派员蔡伟建,有了“管理员”——潘黄街道新民村党总支书记董兆付,还接触到了一群懂理论、会实践的草莓界“大咖”。
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期间,位于潘黄街道新民村的盐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作为核心观摩点位,迎接了一批国内外嘉宾。为保障会议顺利举办,去年4月开始,学员们一起参与到园区育苗工作中。去年9月,育苗结束后,有人选择承包草莓大棚,承担草莓种植、管理、销售等全套工作;也有人根据自身所长,选择园区管理,比如水肥管理、环境调控等。
无论哪个活,对这群草莓种植“小白”来说,都不容易。
出生于2002年12月的薛景,是这批学员中年龄最小的,她和张郑莹合伙承包了三个草莓大棚。摆在她面前最大的难题是——背上近20公斤的药箱施肥、打药。
在家从没种过地,面对这重活怎么办?只能咬咬牙,硬着头皮上!
戴上防晒袖套、口罩,蹬上橡胶靴,右手握喷管,左手攥紧药箱背带,一干就是半天。“平均一个大棚要喷8到10桶,一天下来浑身疼得不能动。”薛景挽起袖子,抬起手臂,“看,一年下来,我胳膊上的肌肉都出来了!”
最难挨的时候莫过于夏季高温时期,棚内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人一进去,衣服立马就湿透了。
“每天必须在早上9点前完成工作,不然根本吃不消。”来自盐渎街道民生社区的“95后”小伙张洁林是一名退伍军人,5年军旅生涯训练出的健壮体格,使他在一群学员中显得比较突出。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身体素质,也有被难倒的时候。“除了高温,最难的就是灌根。水管80米长,大家都是合作上阵,一人拖水管,一人浇水,地栽草莓的垄间被水浸湿后,泥土粘在水管上,得费好大力气才拖得动。”
烈日下,弓腰蹬起三轮车,运输一盘盘草莓苗;大棚里,挽起裤腿,在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前行;除夕夜,匆匆吃完团圆饭,就赶回园区和草莓一起过年……就这样,一年里,这群年轻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从认草莓品种到育苗,从种植到经营,一点一滴从零学起、任劳任怨从头干起。
草莓园变功夫园
练出一身硬本领
翻开刘倩的笔记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各种知识点:“11月是种苗培育黄金期”“每隔15天要进行除草、松土”“白粉病发生时期在4月到5月之间”……
从选苗技巧到温度控制,从土壤改良到病虫害防治,全年12个月,课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草莓种植是项技术活,需要长期经验积累。”蔡伟建介绍,为让大家学出成效,培训共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种苗培育、草莓种植、经营销售和园区管理。
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乔玉山、省草莓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赵密珍、园区草莓技术员唐秀平……授课老师中,既有草莓种植领域的“大专家”,也有经验老到的“土专家”。
来自大冈镇新利村的刘倩,每次培训笔记都记得格外认真,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依然会打得她措手不及。
草莓生长关键期,刘倩发现自己管理的两个大棚出现异常:草莓叶片发黄,生长也比别人的缓慢,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刘倩立马找蔡伟建求助。
来到大棚内,蔡伟建俯身仔细翻看叶片,又捻起土壤观察。“草莓对种植环境的要求极高,土壤的酸碱度、肥力、透气性,以及光照、温度、湿度等,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在不同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养分,这是肥料给少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刘倩及时调整水肥供给,很快解决问题。
“第一次不会,第二次还能不会嘛!”师傅领进门后,刘倩也逐渐学会根据草莓的叶片颜色、生长速度等指标判断营养状况,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
田头课堂,前辈们各展所长,把满满干货融入这群年轻人的日常实践中。
通过手把手教学实践,蔡伟建明显感到,“这些年轻人很聪明,稍微点拨一下就能领悟要领。”在他看来,学种草莓就是给这群年轻人“多开了一扇门”。“这扇门打开以后,大家对草莓从种到苗再到果的整个过程都有了直观体验,基本掌握了草莓产业相关知识和技能,也能把从中学到的理念运用到其他农作物种植中。”
散作满天星
用青春点亮田野
“大家注意把草莓放到阴凉地方,防止晒坏。”4月27日一早,姚伟忙着组织工人,把草莓搬运到车上。当天,500多公斤草莓鲜果从他管理的大棚销往市区各大市场。
提前一晚安排工人、四点多起床、五点到达草莓棚……经过一年的历练,姚伟已经能将23个草莓大棚的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为什么有的植株高矮不齐?果实甜度怎么把控?”虽然毕业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的是农业专业,但初到田间,姚伟还是被这些实际问题难住了。“这一年攒下的实战经验真不少!”看着一颗颗红艳饱满的草莓,姚伟觉得,这种收获的喜悦、成长的滋味,让他对“三农”工作有了更深的热爱,也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
通过全周期跟班学习,学员们系统学习了草莓种植各个环节的操作要领,能熟练掌握智慧大棚管理、高架无土栽培等先进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村民看着他们承包和管理的大棚里结出了果实,前来采摘的家庭和贩卖的商户络绎不绝,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宝宝们不丑!”
“经过一年历练,从凭感觉到靠技术,从不会种田到熟门熟路,这群年轻人成长快、进步大。”盐都区委组织部组织二科科长邱春潮说,这份泥巴裹满裤腿的踏实,让大家零距离触摸了土地的脉搏,种出了甜美的草莓,也锻造了一批乡村振兴需要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盐都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谢兆标介绍,“后续我们将定期回访学员,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支持,确保‘星火’持续发光发热。”
“农村是练兵场,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将把学习到的先进经验带回村里,真正实现学回来、用起来、推广开。”刘倩表示。
眼下,草莓种苗已扎根沃土,新一轮的丰收又在酝酿。这群年轻人也已返回原岗位,到基层施展拳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领更多群众走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