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协同”激发镇江创新发展新动能
2025-11-13 08:1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晏培娟 钱飞 薛诚

通讯员 应东昊 孙焱

在刚刚落幕的“2025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赛场上,来自镇江高新区的龙天科技有限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初创组评审中斩获优秀企业奖。这家脱胎于“双高协同”合作、由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团队创办的企业,所研制的系列流量传感器,为我国航空航天高精度液体流量测量技术提供可靠的“镇江方案”。

今年以来,镇江市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双高协同”创新发展,鼓励高校把结对园区作为“试验田”,支持园区把结对高校作为“实验室”。“要强化平台共建、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人才共育,建立健全‘高位推动+精准对接’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高新区和高校从之前的‘碎片化项目对接’向‘系统化战略协同’转型。”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说。

打造“快车道”,有组织科研加速成果转化

9月29日,在由镇江高新区与江苏科技大学投资500万元共建的我省首个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智汇高新——贤聚科大”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顺利举行。10项船舶海工领域硬核技术集中亮相,吸引全国8家创投机构与10家产业链企业现场对接。“我们始终在寻找能够解决产业真问题、满足市场真需求、具备核心真技术的创新种子。”无锡云和世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云现场频频提问,对多个项目展现出浓厚兴趣。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模式打造出“超级快车道”。“加快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形成生产力。”镇江市市长徐曙海说。

全省首次“双高协同”调研座谈会今年4月在镇江高新区召开后,镇江将“双高协同”纳入年度科技工作要点和“十五五”规划目标,并由分管市领导牵头成立“双高协同”工作小组,推动全省首批“双高协同”试点单位镇江高新区与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理工学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镇江市“双高协同”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全市高新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以上。

镇江以省级试点为抓手,稳步推进“双高协同”试点培育工作——丹阳高新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扬中高新区与南京工程学院、丹徒高新区与常州大学等结对共建,在船舶海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深化试点示范。镇江市科技局局长顾明华介绍,在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上,各园区均有企业与结对高校进行产学研项目签约。

攻克“真难题”,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升级

新增10余家车企客户、31款车型完成定点、订单量同比增加300%,今年以来,镇江海姆霍兹传热传动系统有限公司凭借薄膜加热器这一拳头产品,成为头部新能源车企竞相合作的对象。“江苏大学在新能源动力及汽车产业方面科研实力雄厚,我们和他们展开合作,不断在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海姆霍兹总经理朱剑说。

江苏大学的新能源动力、江苏科技大学的船舶海工、江苏理工学院的高端装备,结对高校的优势学科,与镇江高新区主导产业高度匹配。今年以来,镇江高新区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库首批技术需求30项、高校科研仪器共享库设备343台套,联动结对高校开展校企对接50余家次,达成校企合作意向24项,开展技术合作15项,新增项目研发投入2.3亿元。该区内企业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合作申报项目占比近60%。从明年起,镇江将在市级科技计划中增设“双高协同”专项,每年安排1000万元、立项20项左右。

作为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双高协同”的成果之一,今年刚创办的创能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实现“当年注册、当年量产、当年入规”,截至9月底,开票销售突破2300万元,今年预计实现3000万元。企业还与镇江高新区直属的镇江团山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签署10%股权认购协议。

在镇江3个省级高新区,“双高协同”带来的优势逐步显现。江苏工大金凯高端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围绕“高效精密加工关键技术研发”展开联合攻关,江苏威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南京工程学院围绕“浸没式液冷电池系统研发”持续发力,江苏镇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常州大学围绕“岸电系统双馈式智能检测技术研发”共同前行……“企业需求牵引—高校技术突破—高新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汇聚“多方力”,深度融合实现共赢发展

镇江星实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初创企业,主要从事准零刚度隔振器的研发与生产。“我们的产品,在行业里应用极少但需求巨大,自己找市场很难。”星实智控负责人、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夏兆旺说,在学校完成初步研发后,校地双方共同推动产学研政策与资金落地,最终助力企业与中船集团达成合作,成功配套某型号船舶的动力设备隔振应用。

“双高协同”不是简单的物理相加,而是要打破壁垒,整合高新区与高校两大创新主体的优势,实现校地深度融合与多方资源汇聚。在镇江高新区,政、产、学、研、金各方资源正在汇聚。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则通过制度创新为成果转化清障赋能,出台《江苏大学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与转化办法》《江苏科技大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制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和成果评价遴选机制,明确将在高新区内加快优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已经成立的镇江高新区招商引智与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和筹建的镇江高新创业投资母基金,将进一步支持优质高校项目落地转化。

创新资源要素在校地之间流通互补。江苏科技大学与镇江高新区共建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卓越工程师学院工程师技术中心,江苏大学联合华东电力申报省第二批次重点实验室,江苏理工学院与镇江高新区谋划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高新区分中心,江苏科技大学教授崔祥民担任镇江高新区科技镇长团成员并帮助中船动力引进申报高级人才3人。

镇江市副市长尹卫民介绍,该市将持续以“优势产业集聚区+优势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为核心路径,力争到2027年推动全市高新区与结对高校共建省级以上平台5家以上,实现“双高协同”发展模式全覆盖。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