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盛 峥
深秋时节,驱车从苏州市区驶向太湖深处。芦苇摇曳,碧空如洗,斑斓的树叶映在澄澈的湖水中,宛如一幅天然油画。
来到西山岛庭山村,穿过热闹的农产市集,一条蜿蜒小径向村中延伸。金黄的银杏掩映下,一处爬满藤蔓的小院引人驻足。走进这间名为“无所事室”的咖啡馆,可以看到紧凑的咖啡吧台与错落的一个个小桌,空气里弥漫着咖啡豆烘焙的香气。
“像在老家的院子里一样自在。”游客李晓芸端着拿铁,望向院角嬉戏的猫咪。
这处惬意的空间,原是一栋荒废半个多世纪的老房。2023年5月,90后南通小伙张思文和妻子杨晶以每年3000元租下这座没水没电的旧屋,并将其改造重生。夫妻俩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改造日记,意外引发网友“围观”。去年8月,咖啡馆正式开张。
“没有喧嚣,全是人情味。邻居送的时令蔬菜都吃不完。”张思文一边擦拭咖啡杯一边说,“乡亲们把自家茶叶、枇杷放在这里寄卖,我们都乐意代销。”令他惊喜的是,这种“不功利”的经营,竟让小店在今年实现了可观盈利。
“向往的生活”并非只有回归田园一种解法。沿岛上环太湖公路前行,“湖与”咖啡展现了另一种可能。极简的白色建筑内,落地窗外是波光粼粼的太湖全景。这家由90后本地主理人严逸飞打造的咖啡民宿综合体,凭借生活美学与湖景落日,已成为岛上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村咖’也可以很时尚、很精致。”严逸飞说。
“这两年,进岛游客在增多,但扎堆景区的在减少。”金庭镇经农办副主任黄敏强观察到这一变化。2021年,苏州市启动太湖生态岛建设。如今,这里的山更青水更绿,新业态加速落地。全岛散布着近60家各具特色的“村咖”,它们或是外来青年追寻的“诗和远方”,或是本地青年的创业梦想,这些“宝藏”小店为村庄注入了活力,也悄然改变着文旅生态。
生态打底,产业扎根。金庭镇聚焦碧螺春、枇杷等特色产品,推行“绿色+有机”双认证模式,目前全镇累计认证绿色优质农产品56个,覆盖面积5.46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4.93%,为“本土物产+咖啡”的创新打下基础。
85后谢芳萍作为青种枇杷之父谢方友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在城市打拼10年后返乡创业。她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优势,将千亩枇杷“吃干榨尽”,开发出枇杷露、枇杷蜜、枇杷花茶等产品,带动合作社年收入达400万元。今年,她在秉常村“藤樟交柯”景观下,将枇杷园闲置老屋改造成“树下”茶咖店。
600多年树龄的古香樟遮天蔽日,300年紫藤缠绕蔓延,谢芳萍的小店内,一杯杯洞庭山碧螺春、枇杷、杨梅、桂花特调咖啡被端出。“每一口都是太湖的滋味。”这种极具乡土与现代反差感的创新,精准击中了年轻消费者的需求。
生态岛的蝶变,不止于环境的焕新,更在于文脉的苏醒。西山岛文化底蕴深厚,仅500年以上树龄的古香樟就有25棵,300多幢、约4万平方米明清建筑更是保存完好。
“保护古村落不能只做‘守’的文章,更要善做‘活’的文章。”金庭镇镇长王钦说。作为生态岛建设的重要环节,全岛已完成东蔡、甪里等4个古村落的连片保护。通过引入社会资本运营,老宅古建纷纷转型为文化展馆、民宿和手工坊,“村咖”正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形态。
东村古村的青石板路上,百年老宅学圃堂静静矗立。精心修缮过的砖雕门楼,木格花窗精致古朴。老宅临街一角,95后山西姑娘梅娜娜的咖啡店香气氤氲。2023年春天,她偶然来到岛上,被这里“纯天然”的山水和独特文化深深吸引,“当时就决定留下来。”
68岁的房主严爱萍和老伴在此居住了大半辈子。梅娜娜的到来让老宅重焕生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这里,品尝咖啡,换上汉服体验“穿越”之旅。“老房子要有人气才能活起来!”严爱萍笑着说。
一片茶叶的清香、一棵树的清凉、一粒果的甘甜、一座老宅的古韵,通过咖啡这个特殊载体,在岛上加速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增长点。今年春天“苏州太湖村咖季”期间,23.6万人次进岛体验,咖啡销售额突破82万元,旅游总收入超1750万元。这些数字,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一杯咖啡,映照出生态的坚守、文化的传承,也带来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金庭镇党委书记沈志枫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置于重要位置。未来,金庭将持续坚守生态优先,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发展,让“村咖”的香气,更持久地弥漫在太湖生态岛上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