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进入实质推进期
2025-11-12 09:21: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王正喜

11月6日,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在河南省商丘市举行。来自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及徐州、连云港、宿迁、宿州、淮北、济宁、枣庄、临沂、菏泽、商丘十市的相关领导、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商区域协同发展大计,共谋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路径。

此次会议是四省十市合作上升至国家层面后的首次联合工作会议,标志着区域协同发展从宏观规划迈入实质推进的新阶段,为四省交界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多重国家战略叠加 区位优势赋能协同发展

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腹地,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区域。

2024年12月,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四省十市合作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的关键一步。十市地缘相邻、文脉相承、人缘相亲、经济相融,在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使命。

此次会议既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国家行动方案落地见效的具体举措,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关键阶段的一次重要集结。

十项协议签署

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会议发布了《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协同推进四省十市高质量发展联合倡议》,倡导各市聚焦破除行政壁垒、促进资源共享,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得到了与会各方的积极响应。

会上,十市相关部门代表共同签署了物流降本增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流通体系一体化、人力资源服务、社会保险业务通办、重污染天气管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市场监督管理、经营主体统计改革试算、远程异地评标等十项协同高质量发展协议。这些协议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旨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要素自由流动与资源高效配置。

数据互通被视为打破壁垒的“关键抓手”。未来,十市将推动远程异地评标等区域合作范围扩大,实现“一点接入、全域通达”。在市场协同监管方面,通过案件线索通报、证据互认、联合办案等机制,四地监管部门将形成合围之势,有效打击跨区域违法行为。

产业协同交通互联

打造跨区域产业集群

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先行者,徐州近年来深入推进“343”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成功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徐工集团跻身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三强,在周边300公里范围内产业配套率达70%,带动3000余家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

此外,徐州与淮北、宿州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落地,带动30家企业实现产能扩张。未来,各市将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共建“徐州科创圈”和区域科创共同体,联合申报国家级医药研发平台,推动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等跨区域产业集群建设。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目前,徐州“米”字型高铁已开通6个方向,直达全国162个地级以上城市;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建成通车,省界“断头路”打通16条,毗邻公交开通21条。未来,各市将推动台睢高速、徐菏铁路等11条跨省通道建设,加快构建“1小时通勤圈”,实现从“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的转变。

生态共治民生共享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四省十市协同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签署了生态环境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边界河湖“五联”机制和跨区域污染应急处置机制。协同开展大运河、南四湖、骆马湖水环境治理,跨省界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徐州在全国率先发布生态修复技术标准,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徐州方案”。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协同发展的最终落脚点。目前,区域已实现900余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公积金互认互贷、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教育、医疗资源加速整合,46个跨省域专科联盟覆盖400余家医疗机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大美淮海”数字旅游一卡通推广使用,汉文化资源联合开发持续推进。

此次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不仅搭建了四省十市交流合作的平台,更凝聚了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随着十项协议的落地实施和各项合作机制的健全完善,一个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统一大市场正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加速形成,必将推动四省十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