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佘记其
本报通讯员罗玲
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落幕,丹阳眼镜城交出亮眼成绩单:截至10月8日,丹阳眼镜城累计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同比增长29%。10月3日迎来客流峰值,当日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峰值增长30%。
一副眼镜吸引南来北往游客
“从上海坐高铁到丹阳,出站过马路就到,45分钟就配好了3副眼镜。”来自上海的于先生拖着行李箱在某眼镜店验光区说。现场6个验光点位前均排起长队。
作为全球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眼镜产品集散地、中国眼镜产业集群,丹阳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镜架年产1亿多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镜片年产量超4亿副,约占全国的70%、全球的40%。完整的产业链让“即配即取”成为丹阳眼镜消费的常态。假期期间,眼镜城商户备好货品,推出满减、满送等专属优惠,进一步吸引了众多游客。
长三角周边城市游客是此次假期的消费主力军,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自驾游游客占比超70%。10月3日至5日出现车流高峰,上午9时至下午4时为配镜车辆高峰时段,丹阳眼镜城片区3处临时停车场与原有4处停车场全部爆满,3600余个停车位日均使用率高达98%。
“网红店长”点燃现场消费热情
丹阳眼镜城以网红IP为核心搭建数字化营销矩阵,早在“双节”前,便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精准投放“丹阳十一巨好玩”等话题标签。数据显示,相关内容上线后社交平台曝光量突破600万次。这不仅填补了传统线下营销传播半径有限的短板,更实现“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初步闭环。
10月1日国庆客流高峰期间,数字化营销的流量势能进一步转化为线下热度。网红刘向东在丹阳眼镜城化身“一日店长”,以多元互动为消费者带来沉浸式体验,轻松亲切的氛围让打卡区成为现场热门地标。
文旅市集成假期消费新场景
为打破单一配镜消费模式,丹阳眼镜城以文商旅融合为突破口,联动片区资源打造特色消费场景——眼镜城片区备受瞩目的丹阳文商旅新地标“运河1958大运生活集”于“双节”假期开幕,以多元业态组合与沉浸式体验打造“配镜+休闲”新场景。
这场落地于车站路前广场及运河1958商业街的盛宴,白天可看车展,夜晚能赏演出,还有帐篷营地休闲,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近100个特色摊位的烟火市集里,特色小吃、精美文创等各有吸引力。每晚7时,“超级夜”文艺演出准时开启,摇滚、民谣、戏曲轮番登场,现场氛围热烈。
这种“配镜+休闲”的消费闭环,进一步充实游客行程、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推动丹阳眼镜城从“专业配镜地”升级为“综合休闲消费地”,尽显文商旅融合魅力。
多方联动让假期服务“不打烊”
为应对假期庞大的人流车流,眼镜城提前谋划布局:新增的1800多个停车位全面投入使用,节前在片区停车场入口、核心路口道路增设指引标志;倡议商户优先选择步行、骑车等绿色出行方式进入市场,将车位留给游客。市场商户积极响应倡议,有效释放了停车资源。
长假期间,丹阳眼镜城联合公安、城管、市监等部门,组建起100多人的专项保障团队,全力做好周边交通指挥、车辆引导、秩序维护等工作。“从下高速到找到停车位,一路上有交警指挥、路牌指引,特别顺畅;遇到问题找工作人员很快就能解决,逛得特别安心。”来自南京的自驾游客李先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