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朱美娜
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这看似寻常的日常,背后藏着城市供水“最后一公里”的精细考量。为全力提升全市人民的用水体验,真正践行市委、市政府让人民群众每天喝上“放心水”“安全水”的指示要求,近年来,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以二次供水设施改造为抓手,破解老旧小区用水难题,用专业化管理与智能化升级,让“放心水”流进千家万户,成为最温暖的民生答卷。
破局:从“用水愁”到“安心饮”的全城民生攻坚
“以前小区水压忽高忽低,水质偶尔发浑。”家住九华山庄的王阿姨,曾对用水问题颇有怨言。
这并非个例。2007年以前,镇江不少单位房、自建房沿用“小总表”模式,总表后设施由单位、物业或住户自管;随着高层住宅增多,开发商自建的二次供水泵房多移交物业维护,因缺乏专业管理,泵房标准不一、设备老化、职责模糊等问题突出,水质水压不稳、水费分摊过高成了居民的“心头堵”,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多头管理”的困局。
水龙头里的民生,是群众最直接的获得感。为规范我市高层住宅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维护和运行管理,切实改善二次供水水质,确保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2007年起,我市先后出台两份《镇江市住宅增压供水设施管理办法》,其中均明确提出增压供水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归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专一化管理,一场覆盖全城的民生攻坚就此展开。2018年起,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按照国家、省相关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了公司二次供水泵房建设标准,拉开了住宅小区二次供水泵房标准化建设和老旧二次供水泵房改造的序幕。
攻坚:三年集中改造,实现“全覆盖”领跑全省
“统一新建、规范在建、逐步改造已建”——循着这一思路,镇江的二次供水改造按下“快进键”。
早在1996年,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就在全省率先试行“一户一表”,为后续改造埋下伏笔。2006年起,经过3年时间集中力量完成了33个片区的改造,又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三供一业”改造项目持续推进。2020年实现供水范围内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全覆盖和统一管理,提前完成高质量发展指标任务,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全国领先行列。截至2025年6月,累计完成179个小区的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改造并非“一刀切”,而是精准施策。针对地下式泵房易受淹的痛点,工程团队创新设计防汛方案,为68座地下室泵房加装防水淹设备,去年汛期,改造后的泵房无一出现积水问题;面对老旧管道锈蚀影响水质的情况,新建泵房全部采用不锈钢管道,搭配全国领先的增压设备,从源头保障水质。
“施工时最怕影响居民用水,我们摸索出‘错峰作业+临时供水’模式。”项目负责人回忆,龙山泵房改造时,9000余户居民的用水不能停,团队连夜搭建临时管道,夜间连续施工8小时完成关键工序,第二天一早居民如常用水,几乎没察觉到改造痕迹。
升级:智慧平台“站岗”,泵房管理迈入“云时代”
走进凤凰和润小区的二次供水泵房,干净整洁的设备间里,压力表、流量计数据实时跳动,屏幕上显示着水质检测结果——这是标准化二次供水泵房的日常。而在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的监控中心,二次供水监控管理平台正实时“守护”着全市354座泵房。
这个2021年投用的智慧平台,堪称泵房的“神经中枢”:地图模块精准定位每座泵房,监控实时显示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统计系统自动分析水压、水质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报警系统立即触发,工单同步派发给维修人员。“以前靠人工巡检,一座泵房一周查一次;现在平台24小时监测,故障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至30分钟。”平台管理员说。
居民也感受到了智慧化的便利:接水报装线上就可以办理;微信、支付宝在线缴费,无需再跑营业厅。“水费明细清清楚楚,缴起来也方便,这才是贴心服务。”居民李师傅点赞道。
续航:国债项目加持,2027年实现标准化全覆盖
2025年初,市政府将“全年累计完成45座二次供水老旧泵房改造”写入民生实事清单,这背后,是超长期国债项目的有力支撑。
依托《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政策红利,我市将165座未改造的老旧泵房整合为“市区居民小区二次供水设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成功纳入国债支持范围。截至2025年6月底已完成59座,进度远超预期。
“未来的泵房,不仅要安全,还要绿色智能。”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改造将融入低碳理念,采用节能水泵、光伏供电等技术,打造“安全供水+低碳运行”的现代化泵房。按照计划,2027年底前165座泵房将全部完成标准化改造,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终极目标。
从“用水难”到“用水安”,从“多头管”到“专业管”,从“人工巡”到“智能守”,镇江的二次供水泵房改造,改出了水质的提升,改出了民心的凝聚,更改出了城市治理的温度。当清澈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流淌的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一座城市对“民生无小事”的郑重承诺。
记者手记
从“最后一公里”读懂民生温度
朱美娜
跟随施工队走进龙山泵房改造现场时,已是深夜11时。手电筒的光束下,工人师傅们正小心翼翼地对接管道,生怕吵醒居民。“早上6时必须完工,不能耽误大家做早饭。”带队师傅的话,让人心里一暖。
二次供水改造,乍看是管道、水泵的更新,实则是与群众“同呼吸”的民生工程。采访中,多位居民提到“以前投诉无门,现在一个电话就有人来修”;社区网格员说,改造后邻里因水费分摊吵架的事没有了;而自来水公司的师傅们则笑称,“背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现在更多的是居民感谢的电话。
从政策制定时的“民生导向”,到施工中的“错峰便民”,再到智慧管理的“高效响应”,镇江用一个个细节证明:民生工程的“温度”,就藏在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回应里。当“最后一公里”的梗阻被打通,流淌的不仅是放心水,更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这,正是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