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数宣 记者 程宝军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扬州如何凭借自身特色与潜力,在这场科技竞赛中脱颖而出?7月20日,我市召开的人工智能产业圆桌会议给出答案:放大扬州AI产业发展优势,集成更多标志性成果,以“创新之手”不断拓展AI应用新边界。
发展人工智能,扬州优势何在
“扬州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科技活力,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拥有环境、机制、数据、算力、场景、生态等六大独特优势。”扬州大数据集团总经理金立豪介绍,在机制方面,扬州建立了“数据局+大数据集团+大数据管理中心”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同时与国家信息中心、信通院、赛迪研究院等权威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为资源高效落地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与外部支持。
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要素。扬州大数据集团打造的“社企服”数据产品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痛点,“我的扬州”APP注册用户超300万,汇聚了130余项便民服务,让数据真正服务于民。
算力与场景优势同样为扬州人工智能产业增色不少。扬州是全省三大算力中心之一,在用算力总规模达25.8E,占全省的38.3%,单位面积机架数与算力能力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一方阵。在场景应用上,我市发布首批20个“人工智能+”典型场景与30个需求清单,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低空经济等多个前沿领域,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
此外,扬州设立23亿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10亿元数字经济专项基金及多支天使基金,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弹药”。域外创新中心覆盖北京、上海等科技高地,并在全国率先启动数字游民计划,打造“诗意栖居地、数创灵感源”,吸引各类创新人才汇聚。
扬州AI“结出”三项标志性成果
会上,市数据局局长朱勇介绍了扬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三大标志性成果:产业链实现分层突破、协同构建良好生态、应用场景全面开花。
据介绍,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链呈现出“应用层主导、分层突破”的鲜明特点。基础层聚焦算力中心、芯片设计等关键领域,技术层在智能视觉检测、自动驾驶算法等方面形成局部优势,应用层则广泛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场景。
生态协同表现出色。算力基建领跑全省,智能算力占比达47.3%,为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与运行提供了强大计算能力。引进电子科技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发放首批算力补贴300万元,发布“AI人才10条”,从资金与人才两端发力,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环境。
应用场景全面开花。在工业制造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在智能驾驶领域,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未来交通出行带来新的可能;在文化旅游领域,“下扬州”小程序提供智能旅游服务,为游客带来便捷旅游体验。此外,我市还研发了公文助手、12345医保问答等10余个AI政务应用,有效提升了政府治理效能。
专家建言:以技术创新拓展应用边界
在会议分享环节,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良才,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黄铁军等顶尖专家学者,结合扬州人工智能产业优势与现有成果,为产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曹良才指出,企业可以借鉴人工智能培育模式,培养出“永不离职的员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他认为,当前扬州的关键任务是推动更多企业和市民应用人工智能,实现“AI+”的全面普及。
黄铁军认为,人工智能已成为类似电网平台或通信网络的基础设施。对扬州而言,一方面要着眼于应用场景,从产业生态中寻找适合自身且容易切入的机会,培育和拓展更多场景应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时代将涌现一批“智器”(相当于电器时代的电器),这些“智器”带有智能特性,能够更好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扬州企业应紧盯现实需求,创造出更强大、更实用的新型智能设备,抓住机遇壮大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