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世萍
通讯员 王丽 实习生 管若彤
从创新难点问题入手,精准对接产业发展所需,近日,我市发布《泰州市推进产业科创强市建设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关于推动产业科创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政策措施》)《泰州市推进重点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实施计划》(下称《实施计划》)《泰州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积分评价指标体系》(下称《指标体系》)等政策文件,形成推进产创融合的全方位政策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筑牢政策支撑“四梁八柱”
如何让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熔铸成强大引擎?泰州坚持政策“靠前发力”。
“科技创新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需要一个体系性的政策实施路径。”市科技局局长贺骏表示,原有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项目众多,形式上实现了集成但各种要素之间没有形成体系,亟须“串珠成链”。
针对这些问题,我市首次集中、系统制定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文件,打通不同部门、行业和评价体系之间的壁垒,更加突出“体系性”。其中《行动方案》作为指导性文件,对今后一段时期科技创新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谋划,重塑“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品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实施创新主体培优育强、现代化产业体系蓄势赋能、创新平台筑峰提效、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区域创新协同发展、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六大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政策措施》通过政策集成,优化完善资金兑付程序,提升政策兑现效率,实施“常年受理、及时发放”,提高企业获得感。《实施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链群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专注开展企业创新能力评价。
“当前科技创新的重点已从点的突破转向整体能力提升,竞争不仅仅表现为科技硬实力的比拼,更是支撑科技进步背后的体制机制、组织方式,尤其是创新生态的体系化竞争——这恰恰反映了一个城市科技创新的‘软实力’。”贺骏说。
原有政策从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看,对成长期、成熟期企业政策支持多,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政策支持较少,尤其缺乏相关科技金融支持。从产业发展全链条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小试-中试-产业化”创新全过程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形成,比如处于成果转化关键环节的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建设等,还没有专门的政策支持。而这些都在最新的政策文件中得到了补充和明确。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
真金白银花在刀刃上
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花在关键处。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张杰介绍,本次政策制定聚焦创新发展中的短板,突出问题导向,并借鉴先进城市做法,几经修订完善,更具有精准性、实战性。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省级每年设立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鼓励原创性、非共识和交叉融合研究,我市于去年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但单个项目金额仅为50万元。《政策措施》明确建立省市基础研究联合项目,支持开展自然科学探索和前沿技术研究,健全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长周期评价、激励保障、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制度,推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重点产业领域,破解创新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单个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资助。
同时突出关键技术攻关。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研项目选题凝练机制,梳理“卡脖子”难题,形成重大攻关任务清单,改革项目组织方式,设立市级科技创新专项,集中力量支持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清单化、闭环式解决产业发展重大关键“卡点”问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政策措施》明确实施市产业前瞻技术“揭榜挂帅”项目,支持破解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单个项目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
研发支持+金融活水
让创新主体获得感更强
为破解制度藩篱、完善政策保障,市人大常委会会同市科技局,成立专题调研组,与相关部门、重点园区、科研机构、企业等负责同志座谈交流,找准政策在支持创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断点问题,形成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指出,我市企业研发机构数量相对落后,与近几年投入较少有关。《实施计划》提出最新目标,力争在2029年底实现重点产业链群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企业研发机构提质增效首先分类推进建设。《实施计划》将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企业研发机构统一分为A、B、C三类,通过精准施策,加大A类研发机构培育力度,健全B类研发机构认定管理,推动C类研发机构备案,以“五有”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基础研发体系。
“推动企业研发机构从‘零散分布’迈向‘全域覆盖’、从‘基础薄弱’走向‘提质增效’,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内生力。”市科技局平台处处长曹维介绍,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每季度跟踪建设进度,重点培育示范企业,确保形成“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同时整合发改、科技等部门资源,推出“政策支持包”,涵盖资金扶持、金融对接等举措,鼓励企业新建或迁移研发中心。市、区两级建立培育库,提供从备案到认定的全流程指导。
产创融合,需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2020年,我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施企业创新积分管理,其间不断完善修订。但原有评价体系针对信贷评估、金融服务等仍存在薄弱环节。新积分评价融合原有积分指标体系与科技部《“创新积分制”工作指引》,形成兼具地方特色与国家标准的科学评价体系,并首次引入到银行评价核心信用指标,便于将积分结果作为政策性金融工具增信依据。
“我们将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有效地向科创领域集中,助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中国人民银行泰州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黄华介绍,为重点支持高企、科小等科创群体,我市优化推出“泰科融2.0”,将“8+13+X”链群纳入支持范围,工具额度提升至30亿元,并进一步简化办理条件。下一步,将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引导金融资源下沉,推动科技创新领域融资保持较快增长;支持科技型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用好科技创新债券等产品,引导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激励引导政策,健全科技金融标准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投融资对接、涉企信息共享,为科技金融服务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