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之城”如何走好新“丝”路?
2025-10-21 09:31:00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  】【打印

通讯员 仪萱 记者 胡俭 赵磊

何谓新材料?它是传统材料的“终极进化”,是赋能万千产业的“超级血液”。

对扬州人来说,“新材料”的印象曾经来自“衣被天下”的记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仪征化纤“的确良”挺括不皱的纤维曾解决了亿万人的“穿衣难”。如今,仪征新材料产业承载着扬州建设“万亿之城”的时代使命。

从“的确良”到“创新丝”,作为扬州新材料产业的核心阵地,仪征正依托雄厚化纤底蕴,瞄准高端纺织复材、高性能纤维、新能源材料等前沿领域,将“一缕丝”织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化纤之城”如何走好新“丝”路?我们试着从产业发展的脉络里寻找答案。

“大而不强、老而不新”之困咋破?

近日,在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车间里,优质聚酯切片原料正源源不断下线,它们将被用于制成时下最受欢迎的智能温控衬衫。这批采用仪化最新研发的智能纤维材料的产品,正热销海外市场。

从往昔解决国人“穿衣难”的“的确良”,到如今能感知、能交互的“智慧皮肤”,仪征新材料产业的变迁之路,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发展命题——曾经辉煌的传统产业重镇如何摆脱路径依赖,破解“大而不强、老而不新”的产业升级之困?

“的确良”奠定了仪征“化纤之城”的产业根基,47年的产业深耕积累了深厚技术底蕴,更培育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和人才体系,这些都是仪征新材料产业今日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产业的厚积薄发,具体体现在产业“龙头”仪征化纤公司近年的升级浪潮中:

2021年7月,仪征化纤年产300万吨PTA项目正式施工,总投资超50亿元,是仪征化纤建厂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化工装置项目,被列入中国石化重点工程和2021年江苏省重大项目;

2022年,仪征化纤公司年产400万吨高端绿色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项目计划总投资165亿元,包括9个子项目,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

2024年4月,年产300万吨PTA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并投入试生产,项目采用先进节能环保和短流程工艺技术路线,能耗仅为老装置的三分之一,彰显了绿色转型的成效;

2025年,仪征化纤成功研制出无孔防水透湿膜用TPEE(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M365,这种新材料在-40℃和120℃的极端环境下仍可保持稳定性,满足了极地探险、高温作业等严苛环境使用需求,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

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劲的牵引力。

然而,即便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引领,仪征新材料产业仍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市场需求波动、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给产业发展带来不小压力。

还有一些挑战来自产业集群内部——从企业结构看,大量中小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环节,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转型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

如何让“大块头”拥有“强肌肉”,让龙头企业的“单点突进”变为产业的“集群共荣”?这一度成为仪征新材料产业的“四十之惑”。

面对产业升级结构性问题的挑战,仪征的选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沿着链条爬升”,走一条产业跨越升级之路。

在仪征化纤织造科技产业园,江苏菲霖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500万元实施“年产8万吨三维中空涤纶短纤维生产线技改项目”,预计达产后年可新增开票3亿元。公司负责人指着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介绍,“这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比以前高多了,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升级正在全产业集群铺开。从纺织纤维到高性能纤维,再到复合材料,仪征新材料产业正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2022年至2024年,仪征新签约新材料产业项目102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真州镇强化与仪征化纤公司、扬州化工园区的联动合作,重点开展精准招商,已在功能纤维、新型材料等领域取得项目突破;仪征化纤织造科技产业园已集聚企业13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规模企业56家,化纤无纺产业集群去年产值达30亿元……

高端“材”如何嫁给本地“衣”?

作为仪征新材料产业的主阵地,扬州化工园区虽明确了“1+3+X”产业体系,但仍面临核心链带动不足、支柱链发展不均、配套链支撑薄弱的三重困境。

以奥克化学公司为例,其下游客户80%集中在常州、无锡,本地配套率不足5%。“奥克化学的例子非常典型,直观反映了我们产业链协同的短板。”仪征市科技局副局长蒋天鹏说,高端产品的“材”嫁给了外地的“衣”,说明本地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存在缺失,培育和引进具有核心技术的“腰部企业”是打通内循环、提升集群韧性的当务之急。

8月29日,扬州新材料科技园在万众瞩目中揭牌。市委主要领导亲临现场并提出明确要求:“化工园区要以此次新材料科技园揭牌为契机,持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增强科技创新浓度,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地标性产业。”

扬州新材料科技园承载着仪征新材料产业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的战略转型使命,其诞生直指一个核心痛点——如何破解原有化工园区空间制约、土地资源紧缺与企业落地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

“新材料科技园不是简单的空间扩张,而是一次产业生态战略性重构。”扬州化工园区党委副书记、管理办主任林勇说,科技园将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性能,低安全风险、低环境风险、低能耗碳排放的“两高三低”产品,其目标就是与原有园区形成上下游协同的全新格局,彻底扭转“项目等地”的被动局面,开拓全新的发展空间。

开园当天,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39.2亿元,多个重磅项目落子为园区带来“开门红”。

这些项目并非简单堆积,而是经过精密设计的产业链组合。最新签约落地的中石化创晨高端TPV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一期项目8条生产线达产后,年预计开票约3.5亿元。作为高端装备的关键部件,创晨项目将与园内现有企业形成“隔墙供应”的便利,极大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业链反应速度。

更为关键的是扬州新材料科创园项目,这个总投资8.8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园中园”将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创新载体。它如同一个精心打造的“精品公寓”,专为那些拥有核心技术但尚未具备独立建厂条件的科创团队和成长型企业服务,预计可落户近20个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开票销售可达12亿元。

从“物理相邻”到“化学相融”,新材料科技园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真正的“链上协同”。

从“一枝独秀”到“花开满园”,仪征新材料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嬗变。

“招商选择权更大,产业协同效率更高,区域品牌价值更显。”仪征市委书记孟德和用三个“更”概括了科技园的预期集聚效应。

“一根丝”如何织造出千亿集群?

“实验室技术很先进,但要达成生产线能用的工艺,至少需要2000万元中试投入,中小企业根本扛不住。”在仪征化纤织造科技产业园,一家化纤企业负责人的困扰道出了仪征新材料产业创新转化的现实难题。

为此,仪征正加速推动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仪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新平台建设。

这些平台将扮演“托举者”的角色,为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补上“创新短板”,破解产业结构“头重脚轻”的困局。在产业集群的顶层设计中,平台将解决“从1到10”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问题,而园区则提供“从10到100”的规模化生产承载能力,两者相辅相成。

面对中试投入高、中小企业承接力弱等难题,仪征正以两大创新平台为抓手推进科研赋能:

——南京大学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项目已初具雏形。该项目由南京大学与扬州化工园区联合投资10亿元建设,规划设立电子化学品、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6个细分领域中试平台。

——仪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近日签约成立。该研究院由化工园区和仪征化纤合作共建,聚焦新材料主导产业方向,整合仪征化纤技术资源,组建新能源材料攻关团队,将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新平台的支撑作用已开始显现。近日,化工园区引进的“柔性脑机接口”项目在第十三届“创业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生物医药行业赛上排名第一。该项目入驻南京大学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孵化,展现了园区在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的实力。项目团队凭借技术突破,不仅为人工视觉神经领域带来革新,更推动柔性电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新材料在仪征落地应用,为当地新材料产业开辟了“医疗+材料”的跨界新赛道。

引进一个顶尖团队,突破一项核心技术,开辟一条全新赛道。

如何以创新引擎托举千亿集群?仪征正着力构建全方位产业创新生态:持续加强与南大、南工大、南林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全面提升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水平;引导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高层次、高水平产业链联合创新生态体系;通过深化“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企业“上云用数”,积极培树品牌,争取省、市科技项目资金扶持,全方位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平台如同一个强大的“创新引擎”,通过整合技术资源、提供中试平台、引进高端人才,逐步打通了仪征新材料产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面对“传统产业如何焕发新活力”的时代之问、发展之问,仪征新材料产业的答案就在“一根丝”的进化里——以创新为魂,以集群为势,以链式发展破解转型升级之困。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