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加速崛起
2025-10-21 09:29:00
来源:淮安日报
【字号:  】【打印

■记 者 左文东

通讯员 乔超群 谷 旺

王 震 郇 沭

秋日的淮安,工业战场上热潮涌动。台华织造染整项目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五颜六色的面料源源不断下线;天合光能光伏组件生产基地里,机械臂精准作业,一片片高效光伏组件即将发往全球……一个个火热的生产场景,勾勒出我市“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加速崛起的生动图景。

今年以来,我市锚定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在项目攻坚、企业培育、集群构建上持续发力,1—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开票、工业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8.3%、9.8%、7.9%,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1、第2、第2,其中“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产值同比增长8.0%,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项目攻坚破局

筑牢产业发展“硬底盘”

“项目从签约到竣工仅用了14个月,这样的‘淮安速度’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站在刚刚投产的库比森轮胎项目厂区,该项目总经理邹海立感慨道。走进该项目生产车间,多条全自动轮胎生产线有序运行,从橡胶原料到成品轮胎,整个流程仅需少数工人监控操作。

库比森轮胎项目的快速推进,是我市深化项目攻坚的典型案例。今年初,市委、市政府连续第5年聚焦项目和营商环境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将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头版头条”。在招商选资环节,围绕“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组建专业招商小分队,开展“一把手”招商、以商引商。1—8月份,新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44个,其中“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项目占比达八成、科技型工业项目344个,超序时进度。在营商环境优化方面,建立项目“五新”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机制,针对落地审批、要素保障等关键环节开通“绿色通道”;市工信局联合多部门开展“过堂剖析会”,现场会办,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1—8月份,全市规上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5%,增速位居全省第2,新开工亿元、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分别为261个、48个,台华织造染整、库比森轮胎等百亿级项目顺利投产,为“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蓄强大后劲。

企业培育赋能

锻造产业升级“主力军”

“我们通过智能化改造,数控化率达92%,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9.8%以上。”在江苏纽泰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内,注塑事业部负责人冯立明指着屏幕上的实时数据介绍。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纽泰格专注于汽车悬架系统零部件研发生产,成为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企业。

我市坚持分类施策,构建优质企业发展矩阵。在龙头企业培育上,对38户百亿元(50亿元)重点培育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1—8月份,38户重点培育企业实现产值1072.2亿元,同比增长10.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5.8%。在中小企业转型上,出台《2025年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户、省专精特新企业363户;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去年完成企业免费诊断全覆盖,今年起3年内将实现规上企业智能化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今年以来,我市新增省先进级智能工厂103户,数量居苏北第二;目前规上企业生产设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69.2%,苏北第一。

我市还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建成全市统一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在全省率先出台化工中试基地管理办法,19个中试平台进入省重点培育库,淮阴工学院机械制造系统中试平台入选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名单,苏北唯一。去年,我市39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名单,是上一年的3倍,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集群构建聚势

打造产业协同“新高地”

“从巨石玻纤的细砂到宏瑞兴的覆铜板再到我们的PCB线路板,产品在园区内就能实现‘隔墙供应’,物流成本降低15%,交货周期降至7天。”淮安特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德胜的话道出了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协同优势。目前,该产业集群已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1—8月份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为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我市围绕“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逐一制定行动方案、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推动产业从“拼资源、拼政策”向“比配套、比服务”转变。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以天合光能、捷泰科技、曼恩斯特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建设新一代高效光伏电池生产线和光伏中试研究院,该产业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当前正联合兄弟城市打造世界级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成立市级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统筹推进产业链供需对接、政策服务等工作;拓展应用“淮企小秘书”一站式服务平台、“淮链通”网络货运平台,加快“五中心一基地”产业配套建设;将工业强市资金免申直达项目占比提升至95%以上,今年以来已向上争取“两新”、制造强省资金等6.58亿元,创历史新高。

如今,我市“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已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生态完善”的发展格局,1—8月份,全市“353”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实现产值2116.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70.6%,有力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四项主要指标增速连续15个月保持全省领先,为淮安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  编辑:陈茜